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穴位密碼——中脘穴

穴位密碼——中脘穴

中脘為八穴之壹,腑會在病中。八穴是臟腑、腑、氣、血、筋、脈、骨、髓匯聚的八個穴位,即藏會章門,腑必在病中,氣必在病中,血必在,筋必在陽陵泉、髓。

中脘也是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位置:

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方4寸處。

最早見於《黃帝內經·蘇文》關於氣穴的五十八篇:“胃脘痛也”

《難經釋解》記載:“太倉是胃的別名,在此經絡穴位,即中脘穴,臍上四寸。”

曾用名:胃脘穴、大倉穴、上吉穴、太倉穴、胃管穴、中管穴、三管穴、中碗穴。

中脘穴位於胃脘穴,是胃的募穴,主要用於治療胃腑病,故稱“腑會”。中脘是六腑之氣匯聚之地,因為六腑皆屬胃,胃屬土,是六腑之大源。

主要治療效果

健脾祛濕、補中益氣、通絡止痛、和胃降逆。

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胃痛、腹痛、呃逆、嘔血。

腹痛

《針灸大全》記載“中飽不快,胃脘傷寒,中腹第壹穴,大令第二穴,李三第二穴”。

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中脘、足三裏的配伍體現了《黃帝內經·靈樞》中提到的“上取病,下取病,下取病,頭取足,腰取脂”的治療原則。

《綿血堂針灸集成卷二》記載:“腹脹堅,臍腹亦堅,濕氣、中極皆強,三焦俞、舒歌皆強,腎俞年強,太溪、太沖、三陰交、脾俞、中脘針”。

在上述方法中,萬與備俞穴配伍協調陰陽,體現了《黃帝內經》“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待右,以左待右,與我相知,顯其內,察其目外之理,見其用不急”的治療原則。

打嗝

《返老還童中的呃逆》記載:“壹般來說,只發壹聲咳嗽是不夠的,要燒壹個乳香紙卷,在鼻端熏壹熏,艾灸三處,就會有效果。”

胃氣上行時發生呃逆,氣海發生在胃中部,主要用於治療氣滯;中脘為腑會,為胃之穴。兩者結合,可以達到降胃氣,理氣的效果。

血血癥

《針灸大成》記載:“嘔血等癥:中腹、中腹、氣海、李三、乳根、支溝”

《論語》中記載:“灸中脘、氣海穴,血白,脈弱,手足冷,飲食少,食多嘔吐,故灸之宜,其效如神。”

在氣虛血證的治療中,中脘壹般與氣海、足三裏等穴配合使用,以達到益氣補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