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鬧中取靜的古書

鬧中取靜的古書

今天,我們繼續嚼蔬菜根。《菜根譚》中有雲: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妳能在壹個極其熱鬧嘈雜的場合,用壹種平靜的眼光去觀察外物,就可以省去很多煩人的事情;當妳失意落寞的時候,如果妳有壹顆上進的決心,妳就能獲得很多真正的生活樂趣。

有快樂的境界,必然有不快樂的境界與之相對;有美景的地方,壹定有不美的風景可供參考。可見有喜有悲,有好有壞。只有普通人和自律才是最幸福的境界。

卷起窗簾,看著白雲環繞的群山。只有當妳看到煙霧繚繞、青山綠水的時候,妳才能明白大自然應該是多麽美妙。窗前花木繁盛,竹林搖曳,雀鴿報時。所以我實現了萬物壹體而不忘自我的境界。

如果妳知道有成功就壹定有失敗,那麽也許成功的想法就不會那麽堅定;如果妳知道生必有死,那麽妳也不必太用心良苦。

鬼谷子說:“世間萬物都要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也就是說,生活中要辯證的看待問題。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或多面性,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總是“壹竿子打死壹個船夫”,總喜歡以偏概全。

舉個例子,如果壹個女生有過幾個異性朋友,戀愛失敗後,她會把所有的原因都歸咎於男方,然後得出結論,男人沒有壹個好東西,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所以我們不要對這個世界過於激進和極端,這樣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麻煩。

“患難見真情,寒來暑往”就是成功時想到失敗,失敗時保持奮鬥的精神,這其實是壹種非常明智的進取。

“知止稍後會被確定,然後他會安靜下來。”這句話最好用壹個字“夠了”來解釋。

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停止前進,從而對現在的形式和未來的道路有壹個清晰的認識和判斷。

所以,行動是有分寸的,壹切都是有分寸的。

蘇軾在《包華·唐吉》中提出:“君子可以暗示事物,但不能關註事物。隱含在事物中,雖小物足以取樂,雖美物不足以致病。講究事,雖小事足以病,雖美事不足以樂。”

蘇軾年輕時酷愛書畫。他喜歡到什麽程度?家裏收藏的東西,免得丟了;別人有的,怕得不到。

後來我恍然大悟:“我瘦了,有錢了,但我比書還厚,我比畫還重要。失去真心豈不是壹個錯誤?”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過分放縱過。這樣,漂亮的字畫還是會讓妳開心,但不會再過度沈迷。

比如我們喝到微醉,這應該是喝酒的最高境界。

有人說“醉酒是成年人獨處的快樂方式,也是成年人最體面的放縱。”

古人雲:“花半開,酒微醉。”微醉是喝的恰到好處,是壹種快感。

如果爛醉如泥,超過這個程度,結果就是翻江倒海,嘔吐不止,身體難免遭殃。

所以,壹切都是有分寸的。古人雲,淡泊自得,寧靜致遠,就是追求中庸,儉而不奢,靜而不躁。

壹旦凡事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必然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更容易出現待人接物的失誤。

漢高祖劉邦曾說:“夫勝於我千裏,我不如子房。”

這個能讓壹代君王汗顏的“卵巢”,就是位於漢初三傑之壹的張亮。

他在劉邦稱帝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多次化險為夷,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來劉邦取得了霸權,但對他的懷疑與日俱增,導致很多功臣被殺。

在這場殘酷的鬥爭中,張亮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好弓藏;敵國破,謀士亡的真相。

所以,在合適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撤退,果斷離開漩渦中心,避免了“兔子死了,狗被煮了”的結局。

在進退中,張亮把握了恰到好處的“度”。這是張良能退役,死得好,最完美的結局。

孔子曾說:“隨心所欲。”。

縱觀張亮的壹生,他不僅遵從了自己的內心,也沒有因為打破規則而給自己帶來災難,而且他總是能夠自由地做事情。

俗話說,人生有分寸,是災難。

只有把握好生活中的“度”,才能獲得真正的穩定和富足。

老子曾說:“五色致盲,五音失聰,五味提神,馳騁獵狂。”的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如果我們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商品、成就和名譽,我們就很容易陷入物欲的漩渦,迷失在愛好和名利中。

所以,在生活中,與人交往壹定要得體,不可過分。

人生就是壹個輪回,壹切都是充實的。月盈則虧,水盈則溢,人盈則驕。只有留壹半,他們才能活得開心。

花開花落,這些是自然循環的規律,也是盈虧之道。

有人說,鳥為什麽飛得高,那是因為鳥把自己做得很輕。只有行動適度,做任何事都適度,才能不被事物所困,處處有樂趣。

俗話說“凡事留壹線,好讓日後再相見。”凡事留有余地,避免走極端。

尤其是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壹定要註意什麽是合適的,好了就停,千萬不要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