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貝桑松的壹個軍官家庭。他在中學時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文學活動始於為《文學保守主義者》雜誌撰稿。
由於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詩歌多歌頌保皇制和宗教。他的第壹部小說《韓·伊斯拉姆》受到小說家諾提爾的稱贊。與諾提爾的聯系促使雨果轉向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為浪漫主義的領袖。
1827雨果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寫了壹篇長長的序言,也就是著名的浪漫主義文學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公式化而是具體化地表現情節。特別是他宣揚真善美與假惡醜相比較的原則。
這篇序言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30年,雨果代表作《奧納尼》的公演,標誌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決定性勝利。
1830七月革命後,雨果在政治上進壹步走上左翼道路,他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就是這壹時期的作品。這部作品奠定了雨果作為著名小說家的聲譽。
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壹名堅定的黨員,並被選為制憲會議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反革命政變。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抵抗,可惜失敗了。同年2月,雨果被迫逃往布魯塞爾。
在他19年的流亡生涯中,雨果始終堅持反對拿破侖三世獨裁的鬥爭和寫作。1852年,他出版了壹本政治小冊子《小拿破侖》,對拿破侖三世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同年春,他寫了《壹個罪行的故事》,憤怒地控訴和無情地揭露了反革命篡權。
郭沫若
早期生活
郭沫若,116,四川省樂山縣關峨鄉沙灣鎮人。這是壹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從小鎮向西望去,群山之中有壹座山峰,叫綏山,是峨眉山的第二高峰。在小鎮的東面,洶湧的大渡河水壹直從北向南流淌。對於這座山水之間的小城,村民們總喜歡用“綏山郁秀,沫水鐘靈”來贊美它。沫水是大渡河的古稱。
在郭沫若出生之前,郭的家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他父親早年輟學,在壹口鹽井裏當學徒。他很聰明,管理有方,逐漸發展了他的家族企業。買了地,買了房,買了鹽井,到郭沫若出生的時候,郭家已經是小康之家了。
郭沫若做八件事,母親稱他為“八子”。他在學校用的名字是郭開真,“開”字是輩分的。他從來不喜歡“真”這個詞,因為它有點女性化。1919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終於改了名字。不過,這是後話了。
郭沫若4歲時隨母親背誦古詩詞,受到中國詩詞的影響。後來他回憶母親時說:“她根本沒讀過書,但有些字她是可以靠耳朵讀的,還能背很多唐詩。在我懵懂之前,她偷偷教我背了很多詩。”“我媽其實才是我真正的老師。”他的父母雖然沒上過學,但很重視孩子的教育,辦了壹所家庭學校。因家塾面向綏山,故取名“綏山山亭”,並聘有名師。
郭沫若六歲入綏山亭,磕頭數次,始成大聖。開始學壹些三字經,千家詩之類的,開始對著玩。我7歲的時候開始嘗試貼詩,老師給了我壹些題為“雨來了,樓裏全是字”的詩,像是巫師給孩子畫的神奇的符咒。
更何況,真相是什麽,旋律又是什麽?很無聊,簡直就是壹種“詩意的懲罰”。但是壹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引起了他的興趣,尤其是唐詩。我自己也學會了寫詩。在他的詩集裏,有壹首詩叫《茶溪》,這是他保存最早的壹首詩:在茶溪中垂釣,在微風中吟誦我的詩。我不知道魚竿是什麽魚。
這首詩寫於13歲,可以從壹個側面反映他的早年生活。茶溪是壹條從峨眉山腳下流下來的小河,蜿蜒穿過沙灣,註入大渡河。對釣魚遊泳感興趣,然後忘記背詩,可以充分說明他少年時的閑適生活和對詩歌的投入。
15歲離開沙灣,到樂山縣城上高等小學。年假時通讀史記,喜歡太史公司馬遷的風格。16歲升入樂山嘉定官立中學,開始接觸外國文學作品,比如林紓翻譯的外國小說,還讀了嚴復的《進化論》。
在學校,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很優秀。小學高壹第壹學期,我考了第壹名。期末考試後也是前幾名。但他的性格惡如仇,敢於反抗,倔強不屈。在這樣的社會裏,他不得不給他帶來很多麻煩。他的“修養”得分異常低,最低只有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