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在古代,是清朝皇帝狄龍的書房。“三願”即“士喜聖賢,聖賢喜聖人,聖人喜天”。讀書人要做聖賢,聖賢要做聖人,聖人要做知天之人,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鼓勵自己勤奮。
書房名為“三希堂”。乾隆十壹年(公元1746年),收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清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訓的《袁波帖》。到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希堂”還收藏了晉代以後歷代134位名家的作品,其中墨跡340幅,拓片495種。
三希殿,位於故宮博物院養心殿西暖閣,原名溫室,後改為三希殿。它是清朝高宗皇帝狄龍的書房,也是他作為養心殿大師留下的最明顯的標誌。“三希堂”牌匾和乾隆皇帝題寫的《三希堂記》墨跡還掛在墻上,牌匾兩側的對聯是“擁抱古今;我深深地忠於蘇浩。”
三希堂只有4.8平米左右,但陳設典雅樸素,彌補了空間的不足;狹長的室內進深分為南北兩個小房間,用楠木雕花隔斷,其中壹個房間配有窗臺,設置禦書房的家具。窗臺下有壹個可坐可臥的高低炕,乾隆禦座位於高炕的東西兩側。
三希堂的由來:
1,“三願”即士喜賢,賢喜聖,聖喜天。石希賢:就是讀書人希望成為聖賢。賢生:就是說,聖賢要成為聖人。聖人望天:即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勤懇懇,自我激勵。
2.“三願”指的是三件稀世珍寶: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飛雪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迅的《袁波帖》。
3.清乾隆皇帝壹生熱愛書法,並刻意搜羅歷代書法珍品,融會貫通,追二王,取其精華。尤其是王羲之的《快雪艷陽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迅的《袁波帖》,他們愛不釋手,下令除隱去法帖外,壹律取名為“希爾堂”,並以自己的手跡掛壹個有三希堂的平額。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