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壹閣藏貝葉經)
中國大藏經是大乘佛教經典的集合。佛教傳入中國的幾千年裏,記載的佛教有近50種,至今仍有20多種,經典數量不壹。不同時代編撰的《大藏經》的形式和內容互不相同。除了房山石經,宋代以前基本都是卷軸書。北宋開寶年間(968-975),第壹部木刻大藏經出版後,元、明、清三代又出版了20種木刻、排印大藏經(21種)。佛教從中國傳到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都根據中國大藏經進行復制、印刷或排版。《開寶》初版於宋永熙元年(984年)傳入日本,端宮元年(988-989年)傳入朝鮮。幹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修訂後的天璽和西寧分別傳至契丹和朝鮮。遼朝清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的《契丹集》印本送給了朝鮮。6世紀中葉,壹些漢譯佛經通過韓國南部的百濟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和歷代官員私刻的各種版本的大藏經傳入日本各大寺廟。從公元13年底到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在各種漢文版本的基礎上,編撰、刻制、重印或印刷了《弘安藏》、《天海藏》、《黃柏理藏》、《焦紅藏》、《莫正藏經》等。20世紀初,日本佛教界還將《三藏小乘》翻譯成65卷《南大藏經》,編輯出版了《民族大藏經》、《民族大藏經》、《日本大藏經》。除了中國的著述,這三種大藏經還包括了大量的日文篇章和雜著。
9世紀初,翻譯了700多部藏經,其中壹些是從中文版本翻譯過來的。後期大部分經典都在佳能和至尊瑜伽上。整個西藏分為三類:甘珠爾、丹珠爾、松占。甘珠爾收法、經、秘咒,丹珠爾收贊、經、咒,自己放松自己收集蒙古佛教徒的相關著作。從元清二年(1313)到民國二十二年(1933),各地刻制了11部不同版本的藏經。另外還有兩種:不丹雕刻的普拉卡本,現在的蒙古人,烏蘭巴托的庫倫布。
西藏大藏經已經被翻譯和雕刻了四次。最早在元大德年間(1297 ~ 1307),藏經被藏、蒙、維、漢僧人翻譯成蒙文,在西藏刻制印刷。明朝萬歷年間(1573 ~ 1620),對壹些經典進行了補充和翻譯,加入到出版物中。崇禎(1628 ~ 1644)早年校對舊版。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和碩宇親王傅權監制完成《甘珠爾》復刻。乾隆六年至十四年(1741 ~ 1749),校譯重刻丹朱勒,不全。
滿文大藏經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編纂翻譯的。經過乾隆五十五年的編刻,共有108封,僅般若、寶雞、大吉、華嚴、涅槃等大乘、小乘譯經以及秘部咒文就收錄了699種。
西夏的《大藏經》最初是從中文的《大藏經》翻譯過來的。宋景堯元年(1034),開寶傳至西夏(大概是開寶的天璽修訂)。西夏開國君主趙元昊在興慶府建高泰寺收藏,並召集回鶻僧人將其翻譯成新創制的西夏語。已經翻譯了53年,***362,812,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壹批佛教名師化身,重新校勘、翻譯未譯經典,印制三藏新經。元三十年,負責僧務的西墻二十余人,負責將西夏舊經送往杭州刻制,大德六年(1302)完成。前後印了140多冊,但大部分都銷毀了。現在各地只找到幾十部經書。
巴利語是南傳佛教上議院追求的藏語經典。流傳於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中國雲南省傣族地區,是用不同文字和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佛經。除了僧伽羅塔姆語、緬甸語、泰語、高棉語和老撾語之外,還有四種不同版本的傣語,在現代,又有三種版本,即梵語版本、拉丁字母版本和日語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