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孤榆。榆樹名字的由來,據《滿語地名考》記載:城街四周有土墻,土墻上生長著茂盛的榆樹,遠看似壹片森林,故名榆樹;另壹種說法,這個地名起源於城南的壹棵參天古榆樹。據說這棵榆樹需要十個人以上的擁抱。樹周圍100米沒有其他樹生長,所以目標很明顯,很醒目。很久以前,從寧古塔(今寧安縣)等地遷來的漢人,圍繞這棵樹開墾土地,建造戰車,稱為大古榆樹屯。後來墾荒人口增多,逐漸成為集鎮,於是大沽榆樹屯之名逐漸流傳,後來又叫孤榆。榆樹這個縣名由此演變而來。
西漢時期的榆樹屬於穢族的扶余國。東漢先隸元土郡,後隸遼東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布吉人滅扶余國,玉樹為布吉人的杜波部。唐初為十威達之地,轉十威達都督府。先天二年(713),玉樹屬渤海國扶余府。遼寧屬寧江州,東京路。金屬走向北京趙州路。元屬開元路,屯田萬戶。魏明是努爾甘都薩斯岔河尾。明朝永樂六年(1408),建立三岔河衛(伯圖納西北有壹條山岔河)。
清初,是大古玉樹屯。康熙二十壹年(1682),屬吉林將軍。康熙三十壹年(1692),吉林副都遷至伯敦,玉樹為伯敦領地。雍正四年(1727 65438+10月12)12月21日,增設長寧郡,劃歸奉天郡,以玉樹為疆域。乾隆元年七月五日(八月1736,11)撤縣,其人其地劃歸永濟府管理。乾隆十二年(1747,12年3月)二月二十壹日,永濟府增設吉林堂,同時增設博杜納巡撫,調任吉林堂管理國內獄務。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伯敦下崗考察,被任命為駐伯敦管理蒙古事務的袁委員會主任。嘉慶十六年(1811)掌管軍校的委任狀,博杜納堂主任獲知。同時增加了兩名巡捕,分別駐紮在博杜納和古於舒屯,“管理獄捕,鎮壓私采,開荒”。光緒八年(1882,17年3月)正月二十八日,將博頓的廳堂、衙門遷至古玉書屯,改總監知同事為民,將古玉書屯原來的巡檢司改為廳堂、衙門的監所。光緒三十二年(1906,二月15)正月二十二日,伯敦堂升級為新城(今扶余),在偏僻的玉樹屯建立玉樹縣。宣彤元年(1909),改為玉樹直隸會館。
民國二年(1913),三月改稱玉樹縣;民國三年(1914)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體制,榆樹縣隸屬吉林省濱江道。民國十八年(1929)成立東北行政委員會,縣直屬省管轄,玉樹縣隸屬吉林省。
1946 65438+10月1,玉樹縣民主政府成立;5月22日更名為玉樹縣人民政府,劃歸吉北機構。1947年2月,劃出黑林、修水區、大坡村,劃出舒蘭縣為特區,建立郁南縣,劃歸冀北署。1947 11年6月,撤銷郁南縣,黑林、修水、大坡歸玉樹縣。6月22日1948,吉北機構撤銷,玉樹為吉林省直管縣。195565438+2月,玉樹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玉樹縣人民委員會。7月3日1956,玉樹縣屬懷德區(10月6日65438變更為公主嶺區)。10月23日1958,10公主嶺地區撤銷,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0966年65438+10年10月+65438,放在德惠的代理下。1968年7月26日,玉樹縣革命委員會成立。7月3日,1969,德惠的代理機構撤銷,歸長春市管轄。1980 9月縣革命委員會更名為縣人民政府。
1990 65438+2月26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玉樹縣,設立玉樹市(縣級)。由長春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