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是心、肺、脾、肝和腎。五臟的生理功能雖然不同,但有其相似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壹,五臟都與精神活動有關。如《靈樞》說:“五臟藏靈、血、肉、魂。”這意味著,心、肺、脾、肝、腎這五個內臟器官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這裏所說的“神、血、氣、魂”,代表不同的精神活動,分別屬於五臟。如“心藏神”、“肺藏神”、“脾藏意”、“肝藏魂”、“腎藏誌”。第二,五臟主藏,主要是藏精,而不是瀉。在古代,臟字是“藏”起來的,是儲藏的意思。五臟主藏,即五臟能儲存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各種精微物質,如氣、血、精、津液等。具體來說,心藏脈,肺藏氣,脾藏營,肝藏血,腎藏精。五臟的生理功能是相互依存、協調平衡的。
肺居胸中,在臟腑之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有“蓋華”之稱。華蓋原指古代皇帝座駕的傘狀遮蔽物,這裏引申為肺的最高位置,居臟腑之首。肺嬌嫩,不耐寒耐熱。易受邪侵,故又稱“焦臟”。肺屬於五行中的金元素,專司呼吸、宣降、疏通水道、把脈、參節、輔助心王調節氣血運行。因此被稱為“照顧富人之官”。它的附屬功能有:心中憂,液中哭,體內收皮,發中,鼻中。肺的經絡與大腸相連,它們之間存在表裏關系。
肺的附屬功能
(壹)以誌為憂(悲),以五屬五臟,肺誌為憂(悲)。憂愁和悲傷都是非良性刺激的情緒反映,對人體的主要影響是不斷耗氣。因為肺主氣,憂愁容易傷肺。反之,當肺氣虛時,機體對外界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變化。
(2)液體為鼻涕,是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具有潤鼻竅的作用。鼻子是肺的開口。正常情況下,鼻涕濕潤了鼻口,沒有流出。肺寒則鼻涕流清;肺熱,鼻黃濁;肺幹了,鼻子也幹了。
(3)在體內,皮膚是結合在壹起的,它的美在於所謂的“結合”,也就是合作。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毛發等組織,是全身的表面,是抵禦外邪的屏障。肺與皮毛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壹是肺主氣,屬衛,具有宣發衛氣、運化津液於皮毛,從而潤澤溫煦皮毛等生理功能;第二,皮毛與肺相配合,協調肺的呼吸功能。皮毛汗毛孔的開合有宣肺氣、調節呼吸的作用。《內經》稱汗孔為“閥門”,即氣體進出的門。由於肺和皮毛在生理上關系密切,在病理上往往相互影響。比如外邪往往先從皮毛侵襲人,首先影響肺的生理功能,出現惡寒、發熱、鼻塞、咳嗽等癥狀;如果肺氣虛弱,宣發功能失職,氣的防禦和精氣津液的運化受阻,皮膚就會蒼白、憔悴、皮毛枯萎;或者衛氣功能較弱,容易感受外邪。如果肺氣受阻,發竅不通,就會出現呼吸困難而不出汗等癥狀。
(4)竅即鼻,鼻是肺的門戶,是氣體出入的通道。其生理功能包括通氣和嗅覺,鼻子的功能主要取決於肺氣的功能。肺氣和合,鼻竅通暢,呼吸順暢,嗅覺靈敏。因為鼻為肺之竅,肺與鼻關系密切,所以如果肺或鼻有病,往往會相互影響。例如,當邪氣侵入肺部,肺氣不能傳播時,鼻子的功能就出現異常,如鼻塞、流涕、無香味或鼻衄。此外,外感邪氣可直接作用於肺,尤其是溫熱邪氣,先侵入肺,產生發熱、口渴、咳嗽、痰黃、鼻翼煽動等癥狀。鼻子的癥狀大多來自肺部的治療。
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氣。司息主,即主持和管理。肺主氣,就是說全身的氣都是由肺來主持和管理的。肺主氣包括兩個方面:氣主呼吸,氣主全身。肺主氣,與呼吸功能有關,即肺主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壹。人體壹生都在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在物質代謝過程中,壹方面消耗大量清氣,同時不斷產生大量濁氣。清氣需要不斷進入體內,濁氣需要不斷排出體外,這取決於肺的生理功能。肺不僅是負責呼吸運動的器官,也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功能,從大自然中吸入潔凈的空氣,將體內渾濁的空氣排出體外,從而保證新陳代謝的順利進行。肺的正常呼吸功能除了與肺本身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關外,還與氣道的通暢有關。所謂“氣道”,是指氣體進出身體的通道。包括氣管、支氣管、咽喉等。氣道通暢也是維持正常呼吸的重要條件。肺主全身之氣,是指肺具有統攝和調節全身臟腑經絡之氣的功能。肺主氣於壹身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尤其是宗氣的生成。宗氣是由脾胃產生的水谷精氣和肺從自然界吸入並積聚在胸中的清氣的結合。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響宗氣的生成。祖傳之氣通過心脈傳播到全身,也有賴於肺氣的輔助。因此,肺通過宗氣的產生和分布,起著統領全身之氣的作用。其次,肺主全身之氣還體現在其對全身之氣的調節作用上。其實肺的呼吸運動就是全身的氣機升降的運動。肺主氣的功能正常,氣道通暢,呼吸就會正常自由。如果肺有病變,不僅會影響呼吸運動,還會影響氣的生理功能。比如肺氣不足,呼吸就會微弱,氣短不持續,聲音低沈。如果肺部充血,就會出現氣短、胸悶、咳嗽、喘息。另外,如果影響宗氣的產生和分布,失去了對其他器官的調節作用,就會引起全身氣虛,如乏力、倦怠、氣短、自汗等。如果肺失去了呼吸功能,清澈的空氣無法吸入,渾濁的空氣無法排出,祖傳的空氣無法生成,人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2)主公告和退保。所謂“公告”,就是公告和傳播。肺主播散,即肺有升向上外宣散的生理功能。這個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體內的濁氣通過肺的氣化不斷排出體外。其次,氣血津液運化全身,起到滋養潤澤各器官的作用;第三,行氣,調節穴位的開合,將代謝出來的津液通過汗毛孔轉化為汗液。如果肺不能發散,就會出現咳嗽、吐痰、氣短、胸悶、呼吸困難、鼻塞、打噴嚏、無汗等癥狀。所謂“攻下”,就是攻下、瀉下,攻下也就是下法,就是瀉下、排出肺中的毒邪和異物的作用。肺是精細的器官,是清除虛損的器官。不允許有異物,頭發會咳嗽,不能有水、濕、痰、異物留在肺裏。可見,肺的清氣功能是機體自我防禦功能的表現。下降是指肺氣的生理功能向下下降。肺主降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吸入自然之氣;二是驅散肺部吸入的自然清透空氣和從脾臟潛移默化向下的水谷;三是排除肺部和呼吸道異物,保持呼吸道清潔。如果肺的下行功能衰竭,可能會出現氣短或表裏不壹、胸悶、咳喘、咯血等病理現象。宣肺降氣是肺生理功能的兩個互補方面。在生理條件下,兩者相互依賴,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從而保持呼吸穩定。在病理條件下,它們經常相互作用。沒有正常的申報,就不會有正常的抑郁。沒有正常的抑郁,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言。如果它們失衡,出現“肺氣不宣”、“肺不降”等疾病,就會出現胸悶、咳嗽、喘息等癥狀。
(3)連接水道。人體的水液代謝在生理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水在體內的攝入、運輸和利用以及代謝後水的排泄。是在多個臟腑的參與下完成的,肺就是其中之壹。肺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被稱為“調水道”,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壹是肺主散發,調節汗液的排泄。汗液的排泄是人體水液代謝的壹部分。據估計,每人每天通過汗液排出約400毫升的水分。肺主發,將水谷的精微和津液散布於全身,尤其是散布於體表的津液,通過汗孔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在生理條件下,如果肺的功能正常,汗液的排泄是適度的,起到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在病理狀態下,肺功能異常會引起水腫、排尿困難等疾病。二是肺氣下降,保持水路通暢。“水道”是指體內水和液體運行和排出的道路。水路的暢通和循環的暢通是維持水和液體代謝平衡的重要條件。所以有“肺主水之循環”、“肺為水之源”之說。如果肺部疾病,水通道功能下降,可以發生水液停止聚集而產生痰飲,甚至水腫。對此,臨床上常采用宣肺氣、疏通水道的方法利水。
(4)肺朝百脈,主治節在古。全身脈稱為百脈,肺面向百脈,即全身血液面向肺。肺的脈的生理意義是全身血液通過肺的脈流入肺,通過肺的呼吸功能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分布全身。肺主全身之氣,調節全身之氣,而血液的正常運行也有賴於肺的運用和調節,所以有“血不由氣運”之說。《蘇文》曰:“肺為相富之官,如何待節。”這是把肺比作輔佐壹國君主,輔佐心神,調理全身的宰相。總結起來,肺在治療痹癥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壹是肺主呼吸;二是肺有節奏地呼吸,協調全身氣機的升降運動,使臟腑功能活動受到抑制;三是輔助心臟,促進和調節血液的運行;第四,津液的傳輸、運行和排泄是通過肺的宣降來控制和調節的。因此,肺的調節功能實際上代表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如果肺的主顧節功能異常,不僅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和分布,還會因肺氣不足而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它不僅能影響津液的調節和排泄,還能影響氣的升降運動。
肺的生理特征
肺的生理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肺為華蓋,直接與外界相通。就臟腑而言,肺屬於五臟之壹。但與其他四臟不同的是,肺不僅位於胸中,而且位於五臟中的高位,被稱為華蓋,它還通過咽喉和鼻與外界直接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往往直接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自然界中的風、寒、燥、熱等邪氣,尤其是溫熱邪氣,多從口鼻直接進入,影響肺部,引起肺防失靈、肺竅不利等肺部疾病。
2、肺精臟,不冷不熱。肺之所以嬌氣,壹方面是因為肺為清虛之體,受鼻皮毛開竅,外邪往往直接傷及肺,使之功能失調。另壹方面,肺是五臟之冠,每當其他臟腑有病時,其氣多在肺中熏,導致肺病和咳喘。所以蘇文·科倫說:“五臟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肺在五行中雖屬金,但不如肝強壯。寒邪可以損傷肺的陽,而熱邪可以損傷肺的陰,從而產生多種肺部疾病。
3.肺與秋氣相通。根據“天人相應”理論,秋季肺氣盛,肺病在秋季。在自然之氣的幫助下,患者可以變得更好,感覺更舒服。當然,秋季氣候過於幹燥劇烈,容易損傷肺,消耗肺陰津液,導致幹咳少痰,皮膚幹燥,鼻咽幹燥。
肝和肝位於腹腔內,膈下,右側腹內。肝為魂,血為藏,筋為宗。五行中屬木,主動登高,稱為“將軍之官”。肝臟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疏泄和貯藏血液,與人的情誌活動有關,促進人體的消化和氣血水的正常運行。所以其生理特點可以概括為:肝剛臟,體陰用陽;肝喜伸手,恨抑郁。肝則隨意生氣,淚則流液。主筋,它的光輝在於爪,它是由眼睛開導的。它的經絡在膽經,與膽經相對。
肝臟的輔助功能
(壹)主筋,它位於爪腱,即筋膜,包括肌腱、韌帶等組織結構。筋膜附著在骨骼上,聚集在關節處,是連接關節和肌肉的組織,專門從事運動。肝主肌是指全身筋膜的舒縮活動都與肝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筋膜的營養來源於肝臟。比如蘇文說:“吃氣入胃,散精於肝,殷琦於筋。”所以肝血充盈,筋膜得到滋養,功能才能正常,從而肌肉強健,運動有力,關節活動靈活。所以他說“滿血才能走,血了才能握掌,血了才能開槍。”若肝臟有病變,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可引起肢體麻木,運動不利,關節活動無效或肢體屈伸不利,筋脈緊張,手足震顫。在熱病中,如果邪熱劫陰,津液、血液、筋膜失去營養,可引起肢體抽搐、角弓倒置、項強直等。,中醫稱之為“肝風內動”。因此,蘇文說:“壹切風眩皆屬肝”,“壹切病僵皆屬風”。正因為風證與肝的關系最密切,所以才有肝為風木之臟的說法。因為肝臟的主筋和運動有關,所以也有“肝臟是極限壓力的基礎”的說法。“停”的意思是忍受疲勞。人的運動能力屬於肌腱,也叫“肌肉力量”。因為肝藏血,主筋,所以肝是人體運動能力的發源地。爪子,包括指甲和腳趾甲。中醫認為爪甲是肌腱向體外延伸的部位,故又稱“爪除筋”。肝血的盛衰往往體現在爪甲上。如果肝臟的陰血充足,筋膜得到滋養,爪甲堅韌、有光澤、紅潤,富有中國色彩。如果肝血不足,爪甲失去營養,爪甲蒼白、軟薄,或枯槁蒼白,易變形易碎。所以《蘇文》說:“肝也是滿筋,其光彩在爪。”臨床上可以根據指甲顏色的變化來推斷肝臟氣血的盛衰。爪甲的病變多是從肝辨證治療。
(2)開始了解眼睛。肝臟的經絡與眼系統相連,客觀視力主要依靠肝血的滋養。因此,蘇文指出:“肝能受血而見物。”因為肝臟與眼睛關系密切,肝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往往可以從眼睛反映出來。在臨床實踐中,許多眼病往往從肝論治。肝血不足則視力受損,或夜盲;肝陰虧損導致眼睛幹澀,視力下降;肝火發炎,可見目赤腫痛;肝楊燦亢進被視為頭暈;肝風內動,可見斜視、垂目;肝膽濕熱可導致鞏膜黃染。眼睛雖然是肝的竅,但其他臟腑精氣的盛衰也可以從眼睛反映出來。所以《靈樞》說:“五臟之精,重在目的,重在精。”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眼睛和內臟是有關系的。明亮的眼睛反映了臟腑充滿了生命的能量。在臟腑之中,除了肝與眼關系密切之外,心、腎也與眼關系密切。比如心火發炎會導致眼睛腫痛,腎陰不足會導致視力下降。
肝臟的生理功能
(壹)主排水。所謂“疏”,是指疏通、疏通、分散、循環、排泄的綜合生理功能。古代醫生用自然界樹木的生發特性來類比肝臟的通便作用。大自然中的樹木在春天開始發芽,在春風溫暖空氣的支持下自由生長。肝臟就像春天的樹,光滑而充滿活力。它的伸展性使人活著。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涉及面很廣。壹方面代表了肝臟本身柔軟舒展的生理狀態,另壹方面主要與人體氣機通暢有關。人體各種復雜的物質代謝都是在氣機的“升降入”過程中完成的。當肝臟的導瀉功能正常時,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暢通,各臟腑的活動能正常協調,各種營養物質能不斷轉化,水、液、渣能順利排出。如果肝臟失去了理氣功能,不僅會引起情誌、消化、氣血津液運行等多方面的異常表現,還會引起肝臟的各種病理變化,如肝郁、肝火、肝風等。
現在,將肝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控制氣的流動的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①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來調節情緒活躍者的情緒變化。在中醫理論中,人的情誌活動不僅受心的支配,還與肝的導瀉功能密切相關。肝臟的導瀉功能正常,氣機通暢,才能精神樂觀,心情舒暢,氣血平和,五臟協調。另壹方面,如果肝主疏泄,氣機失常,就會導致精神情誌活動的異常,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壹是肝的疏泄功能降低,導致人體氣機受阻,不僅出現胸脅脹痛,還會出現郁、郁、疑、慮等病理現象,中醫稱之為“肝郁”或“肝氣”。二是肝臟的導瀉功能過多,情緒過高,出現頭脹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等癥狀,甚至失眠,中醫稱之為“肝火亢盛”。此外,肝主情誌與肝藏血密切相關。“肝藏血”,“血救魂”。如果肝血充足,肝血滋養肝體,則排水功能正常,從而可以很好地調節情誌活動。如果肝血虧虛,就會出現各種情緒活動異常的癥狀,如驚悸、多夢、夢遊等。疏於疏肝會導致情緒異常。另壹方面,也可受外界七情刺激,特別是郁怒,或在長期反復不良刺激下,引起肝功能異常,產生肝氣郁結或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所以中醫也有“肝喜達極限而厭郁”、“怒傷肝”的說法。
②幫助消化吸收。人體的消化功能包括食物和飲料的接受和分解、水谷的細微分布和吸收等生理生化過程。這些生理活動雖然主要由脾胃控制,但也需要由肝主疏泄來推動,以維持消化的順利進行。綜上所述,肝臟幫助消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壹是肝臟能促進膽汁的產生和排泄;二是維持脾胃氣機的正常升降。膽汁附著在肝右葉,肝右葉儲存膽汁,有很強的消化食物和飲料的作用。膽汁的生成和排泄依賴於肝的余氣,溢入膽汁,通過止瀉功能聚合。只有肝臟排泄正常,氣機調暢,膽道通暢,膽汁才能順利排入消化道,幫助消化。若有失職行為,膽汁分泌排泄異常,常出現黃疸、口苦、黃水嘔吐、脅痛、厭食等癥狀。這表明膽汁的分泌和排泄是肝臟排泄功能的壹個重要方面。此外,肝幫助消化的作用還表現在協調脾胃的正常升降。脾胃共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相協調,食物和飲料的消化過程才能正常。脾胃的正常升降,不僅與脾胃本身的生理活動有關,還與肝主疏泄的功能活動密切相關。因此,肝臟正常的排泄功能是脾胃正常升降和消化功能旺盛維持的重要條件。如果肝臟的排泄功能異常,不僅會影響膽汁的生成和排泄,還會導致脾胃升降功能的紊亂。脾不清則上則頭暈,下則瀉;如果胃不濁,會造成上半身嘔吐噯氣,下半身腹脹疼痛,下半身便秘。前者稱為“肝脾不和”,後者稱為“肝氣犯胃”,二者統稱為“旺姆乘土”。對此,臨床上常采用疏肝理氣、調理脾胃的方法。
③促進氣血水的正常運行。氣血水等物質在體內處於不斷的流行狀態。氣血水的盛衰與心、肺、脾、腎的生理活動以及肝臟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比如氣的正常運行依賴於肝的解氣功能,因為解氣功能直接影響氣的暢通。肝主疏泄,氣機通暢,氣的升降可以正常。如果肝臟的疏泄功能失職,氣機不暢,氣機受阻,就會出現氣滯的病理變化,出現胸脅脹痛等癥狀。對於這壹點,很多疏肝理氣的方子往往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氣是血的動力,行氣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這裏所說的氣,不僅與心氣的提升、肺氣助心活血、脾主血脈有關,還與肝主疏泄的功能有關。如果引流正常,血液循環會保持通暢。如果導瀉失職,利尿作用異常,就會出現瘀血等各種疾病,如胸脅刺痛、腫塊積聚、月經不調等。肝臟的止瀉利濕功能在促進水液代謝、維持水液代謝平衡方面也有重要作用。肝調節水液代謝,主要體現在調節三焦,保持三焦水路通暢,使水液易行。例如,肝的失職和氣機失調不僅影響三交水道的暢通,而且阻礙水和液體的輸送和排泄。而且氣滯導致血瘀,阻滯了脈經,進壹步抑制了氣機,導致水濕滯留在人體的某些部位,滯留為飲,凝結成痰,痰氣交織,也可形成痰核和瘰癧。如果水停留在胸腹部,就會形成胸腹水。肝主疏泄的這三個方面是密切相關的。比如情緒障礙會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也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膽汁分泌和排泄功能障礙也會影響消化功能。情誌不和也會影響氣血水的運行,反過來,氣血運行不利也會影響情誌活動。所以這三個方面不能孤立看待,只有綜合起來才能在臨床上正確認識肝臟的功能。
(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儲存血液、調節血容量的功能。人體的血液是由水谷代謝,被脾胃微妙地吸收。血液產生後,壹部分在全身運行,被各個器官、器官利用,另壹部分流入肝臟,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正常情況下,人體器官和組織的血流量是相對恒定的,但必須隨著人體功能狀態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適應性調整。比如人體處於睡眠、休息等安靜狀態時,身體各部位對血液的需求減少,部分血液回流肝臟而被隱藏。當勞動、學習等活動量增加時,人體對血液的需求會相對增加,肝臟會將其儲存的血液排出,從而增加其有效血液循環,以滿足機體對血液的需求。正因為肝臟具有儲存血液、調節血容量的生理功能,所以才有肝是血海的說法。因此,人體各部分的生理活動都與肝臟密切相關。如果肝臟有病,儲血功能異常,不僅會發生血液的變化,還會影響身體其他臟器的生理功能。儲血功能障礙的病理改變主要有兩種:壹是儲血不足,血虛會使分布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液減少,不能滿足身體的生理需要,導致四肢麻木,月經量少,甚至閉經;二、肝不藏血,可導致各種出血,如吐血、咯血、鼻衄、崩漏等。此外,還有肝藏魂說。靈魂是上帝的變化,源自上帝。都是以血液為主要物質基礎。心主血藏神,肝藏血,血棄魂。如果肝藏血功能正常,靈魂就會放棄。如果肝血虧虛,失去了心臟和血液,就會在另壹個人的腦海裏,表現出驚悸、多夢、夜不成眠、夢遊、說話、幻覺等癥狀。綜上所述,肝既能貯藏血液,又能調節排泄,這兩種功能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生理上,肝主泄,調暢氣機,氣行血行,血才能回藏。肝血充足,肝的陰血可以制約肝的陽氣,使之不會流失過多。病理上,藏血和放血的病理變化往往是相互影響的。如果肝失藏所,血虛陰虧,血不養肝,則肝的排泄功能異常,可表現為情誌煩躁,煩躁不安或抑郁,多夢,胸脅隱痛,月經不調等癥狀。
肝臟的生理特性
綜上所述,肝臟的生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肝剛臟,身陰陽用。所謂“剛”,就是強勢,沒有耐心。古人把肝臟比作壹個“將軍”,用將軍的剛強、急躁、不安分的性格來描述肝臟的生理特征。因為肝臟只是臟,當肝臟患病時,它的氣很容易運動和亢奮。所以也有肝“用體陰,用陽”的說法。所謂“體陰”,是指肝為藏血之臟,血屬陰;第二,據說肝臟,排名靠後,所以屬於陰。肝臟的生理功能要靠肝臟的陰血滋養才能正常。肝就是臟,不濕就不正常。所謂“用陽”,就是生理上,肝發火,為風木之臟,其氣主升,動者為陽;二、病理上,肝陰肝血易虛,肝陽易亢盛。肝臟有病時,常可見陽亢、動風的征象,如頭暈、筋膜攣縮,甚至抽搐。此外,肝臟失去了行氣的功能,可引起氣滯血瘀。肝氣郁結成火久則耗肝陰血,肝陰血虛則肝陽上亢。壹般來說,在病理過程中,臟腑的陽氣趨於不足,只有肝的陽氣趨於亢奮。而肝陰肝血往往是虛的。所以有“肝氣、肝陽常過剩,肝陰、肝血常不足”的說法。
2、肝喜則郁。肝屬木,宜柔宜適,宜升宜順,不宜郁,不宜激,以維持正常的止瀉功能。而暴怒,或精神狀態抑郁,情緒低落,最容易影響肝臟的排泄功能。憤怒可導致肝陽上亢、面紅目赤、頭脹頭痛;情緒低落時,肝氣就會郁結,氣郁結久了,還能化火為熱,導致肝火、肝風等疾病。
3.肝對應春。人與天地相通,肝應為春。春天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有利於肝氣的升通。在春季,肝病可以借助自然少陽之氣而逐漸改善。但如果自然的春天氣息太濃,會對肝臟產生不良影響。
脾脾位於中焦,膈下,脾主精微的運化,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故稱“糧倉之官”、“後天之本”。脾氣主升,具有運水谷、化濕、統血的功能,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腑之壹。思想在頭腦中,唾液在液體中,肌肉在身體中,主要四肢,嘴在孔中,花在唇中。它的經絡與胃相連,形成表裏關系。
脾的附屬功能
(壹)思維在心,即思考、思維,是人類心理意識思維活動的壹種狀態。正常思維對身體的生理活動沒有不良影響,但過度思維會傷脾。《蘇文》說,“思致氣滯。”脾氣郁結,導致食欲不振,腹脹悶悶,影響運化,清利氣血的功能,導致頭暈,煩悶,健忘,手腳無力等。
(2)液體中的唾液為口腔液,較稀的唾液稱為唾液,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滋潤口腔的作用,進食時分泌較多,有助於吞咽和消化食物。正常情況下,唾液會上到口腔,但不會溢出口腔外。如果脾胃不和,往往會導致唾液分泌劇增,唾液會自動出來,所以說脾是津液中的唾液。
(3)合體內肌肉,主四肢《蘇文》說:“脾主全身肌肉。”脾主肌是指脾能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脾之所以能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與脾控制運化的功能密不可分。脾主運化水谷精氣和津液,生成氣血,分布於全身肌肉,供給肌肉營養,維持肌肉活動的充足能量,使肌肉發達、豐滿、強健。如果脾臟的運化功能衰竭,肌肉失去了營養,肌肉就會逐漸消瘦,甚至變得松弛松弛。臨床上,對於壹些慢性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統的慢性疾病,逐漸消瘦的人,大多根據“脾主肌”的理論,采用健脾益氣的方法進行治療,往往可以改善其虛弱的狀態,取得滿意的效果。四肢,相對於軀幹而言,是人體的末端,所以稱為“四端”。四肢也需要運輸水谷的精氣來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當然,肢體活動也與肌肉力量密切相關。所以有了健康的脾氣和充足的營養,四肢肌肉飽滿,活動輕盈有力。如果脾虛,運化功能失職,四肢肌肉萎縮,肌肉無力,四肢無力,甚至產生痿證。
(4)說明人的飲食和口味與脾的生理功能有關。如果脾氣健康,食欲旺盛,味覺正常。另壹方面,如果脾臟有病,就容易出現食欲不振、口淡等食欲變化和味覺異常。如果妳又濕又困,妳可能會覺得又甜又粘。脾主肌肉,也是氣血化生之源,口唇也由肌肉組成。因此,嘴唇的顏色不僅是全身氣血盛衰的反映,而且與脾的正常運化功能密切相關。脾失健運時,唇紅潤有光澤。如果脾虛不好,氣血不足,嘴唇就會蒼白蒼白,或者發黃。
脾臟的生理特征
脾臟的生理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喜幹厭濕。脾之所以喜燥惡濕,與其運化水濕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脾胃在五行中屬於土,但按陰陽分類。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之陽易衰,陰易盛。脾臟還負責運輸水和液體。但濕邪侵入人體,最容易傷脾陽。脾虛楊燦不僅導致體內濕濁郁結,而且易引起外濕入侵。所以《醫案臨床指南》說:“濕喜歸脾者,感同其氣。”脾喜燥惡濕理論具有臨床指導意義,即在治療脾虛濕阻證時,以燥濕祛濕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