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籍中的秘密
(本文圖文均為原創)1在昭通,牛街無疑是古老的。最常見的說法是牛街古鎮有1600多年的歷史。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誇大其詞。當然西漢時期牛街也有活動。博人當然不是牛街土著。他們是壹個不斷遷徙和撤退的民族。他們從岷江流域遷徙到烏蒙深處,但沒有退路,只能消失。所以,現在已經看不到博人民族活動的影子了。我們只隱約知道有個叫懸棺的東西掛在高高的懸崖上。這似乎是他們曾經活著的唯壹證據。至於他們在民間留下的傳說,對於後人來說,不過是消遣而已。我們在探索壹個地方的歷史的時候,其實是在探索這個地方的人文歷史。有資料顯示,牛街的* * *是明朝中期從四川遷來的。當時牛街的博人占大多數。從後世對仡佬族的傳說來看,當時,* * *對仡佬族有著極大的恐懼。直到1515年(明朝),渤海國人領導少數民族起義,被朝廷鎮壓。這種情況改變了,牛街的土著被殺了。”“幾十裏沒人被打死。但令我不解的是,從漢朝到明朝,博人在牛街生活了1000多年。他們為什麽沒有在牛街留下任何證據?至少,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考古發現。博人,這個神秘的民族,妳們真的在牛街生活了1000多年嗎?歷史書,好像有些關鍵頁被撕掉了。因此,或許可以說博人與牛街古鎮關系不大。或者客觀的說,牛街古鎮不是博人建的,而是* * *。既然牛街的* * *是明朝中期從外地遷來的,也就是說牛街有* * *了,也就是五六百年前的事了。我們還可以從牛街居民的家譜中找到壹些證據。牛街居民以黃姓、吳姓、樂姓、王姓、曾姓、陳姓、徐姓、溫姓、姓、徐姓、高姓、何姓等在明清時期全部遷入牛街。也就是說,沒有證據表明* * *在明朝中葉之前搬到了牛街。那麽,即使現在的牛街集鎮有人居住,那時候是不是集鎮也值得懷疑。或者,我們也可以從牛街的建築中探尋它隱藏在歷史深處的影子。在牛街建房最早的記載是1730年(雍正八年),壹個叫毛的人在牛街自己建房。更進壹步,我們找不到記錄。壹個有趣的史實是,1515年,也就是仡佬族領導少數民族起義的那壹年,芒部府的土司龍首要求對仡佬族巴進行漫長的訴訟。1521年,芒部府設長訟白水河,為六品武直。據武宗記載,設立這種軍事機構的原因是少數民族經常參加暴動,牛街離鎮雄太遠,鎮雄鞭長莫及。博疇壩就是現在的牛街鎮郭疇壩。郭臭壩離牛街集鎮有三四公裏,從牛街集鎮出發,如果步行,需要爬壹個很陡的長坡,翻過壹個叫箱子廠的關口。相對於牛街集鎮來說,比較開放。如今即使當地居民很厚,也很少有人知道龍官司的具體辦公地點。唯壹的證據是有人在土壤中挖出了零星的碎石。僅僅過了500年,桑田變成了大海。牛街成立這樣壹個機構在當年的非凡意義,我就不說了。我想說的是,為什麽芒部政府把長官司設在郭稠壩,而不是現在的牛街集鎮?這是否意味著當時牛街還沒有形成相對繁榮的集鎮?歷史上只有壹個真相。我們可能找不到真相,但我們可以不斷接近真相。二十年前繁華的牛街總督署、總務署、軍屬署只剩下廢墟和瓦片。壹些具有牛街建築意義的古跡,如文昌宮、萬壽宮、城隍廟、岑鞏廟、王葉廟、吳渺等仍然存在,有些已經被破壞。它們最早建於200年前,比它們更古老的建築已經消失了。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是否有比它們更古老的地標。牛街是古老的,但可能沒有我們聽說的那麽古老。千年古鎮,這也許是牛姐披在身上的壹件華麗的外衣,但它從來沒有披在自己身上。90年代以前,“牛街,千年古鎮”這句話還藏在壹本積滿灰塵的字典裏,隔著厚厚的書頁。那時候的牛街安靜祥和,婀娜多姿。白水江從街中間穿過,舒緩而清澈。壹排排老舊的木屋從河邊拔地而起,屋頂是棕色的瓦片。狹窄的街道,光滑的石板街,它們都是歲月沈澱的東西,簡單而真實。那些老房子確實很老,但也沒走過壹千年。木結構的房子經不起幾千年的風吹雨打,存活到八九十年代的建築,就算努力推上去,也活不到清末。從民國時期到解放初期,牛街上居民的房子都是瓦房和草房混雜在壹起。顯然,對於當時的當地居民來說,瓦房比稻草房更貴,檔次也更高,於是那些稻草房逐漸改造成了瓦房。到1992,街道新建鋼筋混凝土建築57棟。建什麽樣的房子,怎麽建,後來牛姐就松懈了。那時候,牛街有自己的小天地。後來牛街被發現了,就像陶淵明的武陵漁父發現桃花源壹樣。他們發現了牛街民居的古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上舊的東西大多被新的東西取代,但是牛街還剩下那麽多老房子,街道,東西。他們在老街上每走壹步,都聽到腳下歷史的回聲。他們發現,四川文化和雲南文化在這裏交匯,他們碰撞出牛街特有的文化氣息,比如口若懸河的大叔,穿著鞋子坐在門口的大媽,與這個小鎮天然和諧的時尚白色牛街女孩,還有壹群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在白水河中沐浴。他們翻開牛街的歷史,發現它在全縣乃至全市都有著非同尋常的革命意義。由此,牛街有了千年古鎮之稱。打開百度,它是這樣描述牛街的歷史的:“牛街古鎮始建於東漢,盛於明代,盛於清代。”“古鎮,當然是越老越好。所以,古鎮的歷史,寫了壹千六百多年。這個好像沒什麽問題。壹千六百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牛街絕對有人居住。那麽,就從那個時候說起吧。在90年代中期之後的十年裏,牛街經歷了其歷史上最著名的時期。那時候牛街登上了報紙電視,成了旅遊景點。那時候,達官貴人、名人來宜良,牛街是必去之地,雖然從縣城到牛街有90公裏的顛簸路。他們認為這個凸起是牛街風景的壹部分。人們喜歡牛街的風景,牛街的土特產,喜歡走在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上的感覺。其中有女遊客撐著油紙傘,在欣賞古鎮。他們似乎在夢中。這裏,仿佛是杏花春雨的江南,是唐代留在這裏的小城。當時,壹位來自牛街的前領導曾在書面講話中說,雖然牛街歷史悠久,過去繁榮,但真正繁榮是在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其實這句話表達了壹個真實的歷史事實。什麽時代的牛街像今天的牛街這麽繁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牛街古鎮是後來重建的。牛街古鎮的改造是“修舊如舊”,壹個曾經參與過牛街古鎮改造的人曾經告訴我。我們見過很多所謂的古鎮。古色古香的房子,古色古香的街道,古色古香的門廊,棧道,橋梁,燈籠...但有些人尋找古意,看到的卻是新的。其實牛姐也壹樣。灰色的瓷磚,白色的墻壁,腰上整齊的棕色線條。街道兩旁掛著整齊的燈籠,昏暗的電燈藏在燈籠裏。喜歡壹個濃妝艷抹的女人,壹眼就能看出她不是自己。好看嗎?有人說不美,有人說美。但毫無疑問,如今,街上化妝品店的生意比以前好了。從妳身邊經過的女人,十個有八個塗了口紅。但對於許多想念蘇煙的老牛街人來說,他們的心情是復雜的。他們說古鎮不再古老。是的,從建築的角度來看,確實不是以前的樣子了。然而,它曾經只是壹個時間的概念。他們懷念那個年代的牛街,但是那個時候的牛街和解放之初的牛街並不壹樣,解放之初的牛街也和清末民初的牛街很不壹樣,當然也和200年前的牛街很不壹樣。古代是相對的。懷念老牛街的人,壹定會想起老牛街的過去。發源於貴州赫章縣毛古村的白水河,在大地上流淌了千百年。流經牛街時,由於地勢較緩,這裏沖積了壹座平壩,於是人們就在這裏建房。久而久之,就在牛街形成了壹個集鎮。壹個集鎮和壹條河就這麽連著。因為地處川滇交界處,又是交通要塞,壹度成為遠近聞名的繁華商業村。但是白水河並不是壹條平靜的河。比如1931的八月,河水暴漲,河岸的莊稼和房屋被淹。江北縣政府辦公樓前小街上約30戶人家的房子被洪水卷走,壹片瓦片不剩。主街和河壩街下排的房子都被沖走了,只剩下壹些房子。90年代以前,牛街的建築幾乎都是木屋。1937,陳炳興在壹街的酒店做飯時著火,引發火災。200米長的街道兩旁超過100間房屋被燒成廢墟。1950年,第壹街溫玉賢家道場起火,燒毀12樓。1958,位於壹條街中心的牛街服務組發生火災。燒毀12機關12房屋和31房屋,104消防人員受傷。火災發生時,還引發了火災中的哄搶等社會問題。1992年,二街壹居民用電爐生火引發火災,燒毀街內房屋1800平方米,死亡1人,重傷1人。火災已經成為老牛街最大的安全隱患。經過改造,牛街已經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個隱患。對於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牛街人來說,這是禍是福?不言而喻。人們懷念老牛街,或許是基於人們在談論昭通旅遊時,很少有人提到牛街的現實。即使是彜良人說起縣城的旅遊景點,也很少有人再提起牛街的名字。在人們眼裏,牛街就是壹個集鎮,壹個普通的地方。這多少有些悲哀。牛街蓬勃發展的旅遊業怎麽樣?它去哪裏了?畢竟,曾經有壹段時間,牛傑就像壹個雄心勃勃的跑者。他站在跑道上準備演習,但是發令槍沒有響。看臺上的觀眾漸漸離開,散去,場上只剩下壹個孤獨的身影。喧鬧與安靜,輝煌與孤獨,牛街仿佛在體驗浮世的幻境。人的壹生,春去春來,潮起潮落。不就是跟牛姐壹樣嗎?但這有什麽關系呢?這才是最真實的狀態。就算永遠在賽道上跑,也不可能每次都站在領獎臺上。更多時候,坐在看臺上慢慢欣賞,才是最正常的心跳頻率。當妳走過牛街古鎮的街道,妳會發現,除了房屋,牛街還是以前的牛街。她只是化了點妝。她剛換了衣服。她還是她。牛街居民當然明白這壹點。妳讀,或者不讀,妳去,或者不去,牛姐壹直在,做妳自己還是妳自己。況且牛街百年文化還在,牛街精神還在。悄悄穿過牛街鎮的白水河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