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的主要歌劇和傑作

中國的主要歌劇和傑作

1,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曲”,是我國壹種古老的戲曲聲腔和劇種,現又稱為“昆曲”。昆曲是漢族最古老的傳統戲曲之壹,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戲曲藝術中的瑰寶。它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

昆曲起源於公元14世紀中國太倉南碼頭,經魏良輔等人改良後走向全國。自明朝中葉以來,它統治了中國戲劇近300年。

昆曲集唱、舞、武於壹體,以其字典典雅、臺詞委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在昆曲中,鼓和宴控制著演唱節奏,曲笛和三弦是主要伴奏樂器,其演唱發音為“中州韻”。2001,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18 12,教育部辦公廳公布北京大學為中國優秀昆曲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昆曲積累了大量的舞臺劇。其中,影響較大且經常演出的劇目有:王士禎的《馮明集》、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柯南集》、沈京的《易》。

還有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的錯》、朱的《十五關》、孔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以及其他壹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個醉鬼》、《秋江》和《追憶似水年華》。

2、掛件玩法

吊墜戲,原名“化妝吊墜”,起源於中國曲藝和戲曲之鄉蕭縣。以曲藝墜子的曲調為基礎,吸收了京劇、豫劇的壹些表演方法,包括獨唱、對唱、多人唱;唱腔流暢委婉,文字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流傳甚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它的足跡。這是壹種傳統的地方戲劇。

1961年春,吊墜劇團去北京匯報演出時,田漢在中國戲劇協會和中國戲劇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壹個論壇上提議將化妝吊墜改名為“吊墜戲”。2008年6月7日,由河北省深澤縣和安徽省宿州市聯合申報的“吊腳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留序列號:698ⅳ-97。

吊腳戲早期的劇目多改編自吊腳書中傳統的中長書目,所以很多都與臺劇掛鉤。比如海公案、案、回龍傳、大宋紀、絲絨紀、雙金線、雙璽、的洞房花燭、二梅等。劇本多以歌詞講述故事,字數不多。

歌詞壹般是七個字,交叉句。20世紀60年代以後,墜子戲移植了壹批其他劇種的優秀古裝劇,也排演了壹些新編的歷史故事劇,如《審聖旨》、《楊金華奪印》、《花木蘭》、《秦香蓮》、《蝴蝶杯》、《少婦》等。

吊墜劇也能更好的體現現代生活。20世紀50年代後期,掛飾集團積極創作和排演話劇,留下深刻印象的劇目有《白毛女》、《血淚復仇》、《黨的女兒》、《奪印》、《會計姑娘》、《塵埃落定》、《朝陽路》、《紅旗譜》(梁)

3.粵劇

粵劇,又稱“粵劇”或“大戲”,是廣東的傳統戲曲之壹。它起源於南戲,流行於兩廣及港澳地區。國外講粵語的華人社團也時有演出?。

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兩廣出現。它是集唱、讀、玩、音樂家的音樂、舞臺服裝、抽象形式於壹體的表演藝術。粵劇的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

粵劇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壹批518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下來的民間故事、京劇和昆曲等著名劇目,加上湯鐵生創作的劇目,使得著名粵劇非常豐富。因為有些劇很受歡迎,隨著新媒體的誕生,這些著名的粵劇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話劇甚至音樂劇。

比如任白的戲曲《皇後花》《紫釵記》《牡丹亭》《雙仙拜月亭》《紅梅物語》《蝶影紅梨物語》《花田八喜》《羅翔墓》《紅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紅樓夢》《三笑結婚》《白兔俱樂部》《桂芝訴苦》。

許子郎的《鳳閣未完情》、《多情劍》源於唐傳奇小說《劉壹傳》,源於晉劇(編劇:蘇翁)、秦香蓮的傳統名作,源於鬼神小說,源於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淮劇

淮劇又稱江淮戲、淮劇,是壹種古老的地方戲,發源於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何麗霞地區,發源於現代上海,現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

清代中葉,在淮安府(今鹽城、淮安)和揚州府壹帶,流行著壹種由農民山歌和田歌的《苗強》、《楊渺調》發展而來的說唱形式“門嚷”。壹人獨唱或兩人對唱,只用竹板拍擊,稱為二克子。

繼淮劇之後,又與蘇北“香戲”合演。後來受徽劇、京劇(稱客)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2008年6月,由上海淮劇團和江蘇省鹽城市申報的淮劇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65 438+01 5月,江蘇省淮安市和泰州市聯合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準,擴大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期的淮劇有生活劇,如《小大瓦》、《種大麥》、《大補剛》、《磨豆腐》、《對關》、《捉腳》、《喬奶奶罵貓》等。內容樸實,語言幽默,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戲曲劇目有《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蘭等九出帶“蓮”字的戲,王、蘇等13出帶“英”字的戲)和《七十二變》(以各種傳奇故事命名)。

它們有了內容詞和專有曲調,有了壹定的表演程序,有了生、旦、靜、末、醜等角色分支,開始采取戲劇的形式。其大部分內容都是反對暴政,抨擊自私,歌頌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在同壹時期,出現了“四大推理劇”,即丁煌,王昭,姚茶記和鴨湯記。

《楊家將》、《嶽飛》、《飛龍傳》、《日月都滿》、《安邦郭頂誌》、《沈峰》、《七國演義》、《孟麗君》、《鄭巧嬌》、《甘龍的故事》、《龔澎案》曾風靡壹時。這些劇目大多改編自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也有壹部分固定在通俗演出中,成為後來淮劇的保留劇目。

1940年代前後,出現了第壹部戲《三個女人搶板子》和《棄婦審妻》,壹直延續至今。

5.川劇

川劇,俗稱川劇,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省的漢族地區。它是壹種融合了五種聲樂藝術的傳統戲曲,即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黃)、檀溪(即梆子)和四川民間花燈戲。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劇之壹,流行於四川東部和中部、重慶以及貴州和雲南的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創造和傳承的藝術瑰寶。川劇由五種曲調組成:昆曲、高腔、胡琴曲、檀溪曲和燈調。

川劇分為、蜀聲、擔、花花、醜角五個行當,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的成就程序體系,尤其是“三少”即醜角、蕭聲、肖丹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和表演技法上有許多突出的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並存、寫意的審美特征。2006年5月20日,川劇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賣畫射家門口,剪衣服,宋武殺嫂子,馬房裏放隗,五兄弟,華天寫扇子,

《白蛇傳》、《柳蔭》、《雨荷橋》、《閆妍》、《紅梅給妳家當禮物》、《王熙鳳》、《夫妻橋》、《江姐》、《田姐》、《莊周》、《紅樓夢》。

山、劉的《思念》、《目連之母》、《文成公主》、《激流之家》、《青春涅槃》、《渴望大海》、《紅梅記》、《黎明十二橋》、《重陽節》、《馬前灑水》、《塵埃落定》等?

川劇劇種很多,早就有“唐朝三千,宋朝八百,三國無數”的說法。其中高腔戲傳承最豐富,藝術特色最顯著,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集、黃袍集、白袍集、紅袍集、綠袍集)和四柱(摸天柱、水晶柱、燒柱、五行柱)。

以及“江湖十八書”,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書”(琵琶、金印、紅梅、頭註),很多都不敵其他劇種。1949之後,經過整理,出現了壹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的故事》、《玉簪記》、《彩樓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