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系,正如《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盤古與日月河海的關系。神話說,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座山,眼化為日月,脂化為河海,發化為草木。盤古雖然死了,但是太陽、月亮、河海、世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轉化為其他文學形式後,雖然往往消失了自身的神話意義,但作為壹種藝術沖擊力活躍在文學中。比如先秦文學的兩個代表《詩經》和《楚辭》,都有古代神話的痕跡,尤其是《楚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話。《老子》、《莊子》、《淮南子》中的道家思想也吸收了大量的古代神話,並加以哲學化。《左傳》、《史記》、《尚書》吸收神話,使之成為歷史。《山海經》是古代口頭文學的文字記錄,保留了中國最古老的神話,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例:誇父的童話在《山海經》中有記載,在《淮南子》和《列子》中也有記載,都是根據《山海經》寫成的。從《神異經》中、和“東南蠻荒巨人”樸福的音義來看,這個樸福疑似由進化而來的巨人。據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記載,《列子·唐雯篇》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誇父神話逐日演變而來的。根據“明太祖負山次子”的說法,誇父很可能是由誇父演化而來的。古托山的瑤草,是壹位英年早逝的未婚女帝的靈魂,演變成《莊子》中神女遊山的婉約寓言。後來,它成了宋玉《高唐宓》中的巫山女神。它在杜光庭的《仙記》中被轉化為西王母的二十三女兒姚姬,再轉化為曹雪芹的《紅樓夢》中的絳仙草林黛玉。在《山海經》中,北海的海神余強變成了風神,這是《莊子》寓言中鯤鵬變化的根源。《莊子·應地篇》“忽切七孔為亂”,出自北山經的混沌無臉天山神。莊周夢的蝴蝶寓言是《山海經》變神話的靈感來源。屈原的《田文》、《招魂》、《九歌》、《離騷》等童話與《山海經》有許多相似之處。
陶淵明的詩《讀山海經》是由《山海經》衍生出來的句子。李白是壹位浪漫主義詩人,他的遊仙思想聞名於世:《天目山夢登》、《蜀道難》、《傅亮吟》、《北方流行》,甚至《清平調》...都源於《山海經》的神話。李和時也用了《山海經》的神話。李商隱是《山海經》中運用大量神話象征和隱喻的傑出人物。魏晉小說:王勃《搜神記》中的奇物,幾乎就是《山海經》神話的誕生。唐朝的傳說,如《劉壹傳》,就是由《山海經》中的靈魚演變而來的。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祠碑中的祭祀歌:“白雲鄉騎龍,錦衣天孫,舞陽吟誦下壹步棋”,都是直接來源於國內外的西方經典。
元雜劇《竇娥元》、明代小說《沈峰宜顏》、清代蒲松齡的《聊齋誌異》都與《山海經》的流變神話壹脈相承。
明代吳承恩、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神、獸混搭,是《山海經》中變神話的應用。李汝珍《鏡花緣》中的奇聞異事和四十壹個神話國度,是中外對外國的改寫。例:女兒國和毛臉國分別是《山海經》中的女兒國和毛共和國。
現代戲劇:《牛郎織女》、《白蛇傳》、《嫦娥奔月》...都是基於《山海經》的神話。
古代詩歌、小說、歌劇...《山海經》的神話題材無處不在,不勝枚舉。在現代詩歌中,把《山海經》神話融入詩歌的人也不少:楊牧、余光中、郭沫若、秦子豪、吳英濤...在詩歌中,神話往往成為寓言式的闡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