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讀後感+0
靠窗的夜晚,我坐在桌前翻看流傳千年的經典《黃帝內經》。經典不重,但誰敢說《黃帝內經》“不厚”“不重”?那些溫和自然的文字,形成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成為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有多少人讀過,琢磨過,註釋過,解釋過?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正如趙昆教授在本次閱讀經驗分享會上所說:“雖然我們對生命進行了幾千年的探索,但我們
《黃帝內經》讀後感+0
靠窗的夜晚,我坐在桌前翻看流傳千年的經典《黃帝內經》。經典不重,但誰敢說《黃帝內經》“不厚”“不重”?那些溫和自然的文字,形成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成為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有多少人讀過,琢磨過,註釋過,解釋過?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正如趙昆教授在本次閱讀經驗分享會上所說:“雖然我們對生命進行了幾千年的探索,但我們並不了解生命的本質,也不了解情緒對生命的影響。我們不知道命運的真相,不知道有沒有靈魂,不知道觀念對觀念的影響,不知道夢為什麽會有神奇的預見。我們身體裏有太多看不見的生命現象。”生活是自然的生活。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生活,但我們所有生活活動的每壹步都是生活本身的反映。《黃帝內經》是壹部關於人類生命本質的書,包羅萬象,但又統壹不可分割。只有讀《黃帝內經》,思考它,應用它,才能更接近自己,更好地了解自然,才能進入學習真正中醫的第壹步。
關於《黃帝內經》,我們經常談到的有:求病根、中醫養生、防病思想、脈學、經絡等。此外,本次會議對“捍衛三焦學說”的思考和運用令人耳目壹新,更有益於“食物和飲料的消化吸收過程”的思維拓展。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壹個點,我將移動整個地球。”通過這次學習,我也體會到,我們不僅要閱讀和掌握《黃帝內經》,從中提取精華,還要抓住壹個點,分析和聯系,達到以點知面的高度。
讀經典,跟名師,多實踐,這是作為中醫的三大原則。要想體驗中醫有多神奇,就要知道經典有多重要。沒有比現在更早開始的了。讓我們在學習《黃帝內經》、學習中醫經典的道路上揚帆起航,路會越走越寬。
醫家對《黃帝內經二》的思考
我在中醫藥大學兩年多了。我學過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之後也讀過與專業相關的《玉龍賦》、《表友賦》,但從未正式讀過《黃帝內經》,但講課總能壹語中的,而且這些語錄對相應疾病的描述總是恰到好處,逗得我心癢癢。我不禁在想:《黃帝內經》會是壹本怎樣的奇書?
抱著這種心態,我翻開了《黃帝內經·蘇文》。簡單看了壹下註釋者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主章。
蘇文不愧為經典演講。他從壹開始就談到了“現在的人都半個世紀了,所有的運動都在衰竭”的問題,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保持陰陽相合,保持技巧相合,飲食適量,生活規律,不可操之過急...可以說是壹針見血,但還不是最厲害的。最難得的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系,使用了非常流行但又千變萬化的陰陽。古人以陰陽論道教,令人欽佩,也令人痛惜。
在我看來,《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而在於提出理論之前的長期觀察和探索。比如“男不如88,女不如77”的論述,是對人體生長、發育、成熟、衰老,以及四時、臟腑虛實對應的總結,等等,都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紮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發現規律的探索精神,正是每壹個醫生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跟不上新時代的要求。但《黃帝內經》的思想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也被到處引用,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治未病,治亂未治”的治療思想比西方的預防觀念早很多年就提出來了,至今仍有寶貴的參考價值。我們之所以經常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很多都沒有出版。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並不代表它涵蓋了所有疾病的防治方法,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學習的是,它對人體的五臟六腑、經絡做了基本的論述。都說名不正,要辨證求因。有因必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的因,才導致了中醫的果。在五臟形成和五臟學說的文章中,《黃帝內經》描述了五臟的基本特征。《黃帝內經》在《三章九段》、《玉機臟》等中論述了脈診的位置和方法、脈象隨季節變化的規律等。更讓我驚訝的是,我在《黃帝內經》的保命全行、八正神明章節中找到了學習針灸的原點:針灸若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備,針藏後...這些耳熟能詳的文字,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此外,《黃帝內經》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實則實,精虛則虛”為核心的邪氣盛衰學說,結合經絡,闡述了發熱、咳嗽、癱瘓、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以減輕人民的痛苦。
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想到的第壹個詞就是“變”。比如關於咳嗽的作文中的壹個問題:肺為什麽會讓人咳嗽?答案是:所有的內臟都會讓人咳嗽,不僅僅是肺。由此我認識到,即使是疾病也是無限多變的,更不用說治療方法了。黃帝內經的思想是非常博大和寬容的。《異法異方論》裏說,治每壹種病,因地形而異。東方之石,西方之毒,北方艾灸,南方九針,中央政府引導,兩者結合,各有各的位置。
《黃帝內經》的魂樞,又稱針灸經絡,多為經絡腧穴的針灸理論,在學習經絡腧穴的過程中經常背誦。裏面的內容讓我對人體有了新的認識,不僅僅是在解剖層面,對臟腑之間的關系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啟發我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比如在講太陰肺經的運行時,壹句話“
我只是壹個愚蠢的初學者,還能感覺到壹些東西。當然,對於先賢前輩來說不是問題:鐘石的傷寒,金元四大家的感冒發作,養土養陰,明清的熱病,都在壹定程度上借鑒了《內經》。壹個經典成就了壹個新經典,太壯觀了。
其實黃帝內經並不完美,不夠全面準確,但可能留白,為後人完善。比如《黃帝內經》對五臟六腑的具體形狀和位置的論述並不詳細,但後來在壹本叫《譯林補正》的書中得到了糾正。我很佩服糾正錯誤的作者,但更讓我敬畏的是隱藏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傳承,這是偉大的。
看書容易,看得懂我的意思,但是《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這輩子也探索不完的,但是值得,不是嗎?
評《黃帝內經三》
《黃帝內經》給我的印象最深,給我的啟發也最大,比如前面幾章,比如古代的天真,四氣調神,不負天理,這些都闡述了養生的原理和通則。有些思想很有現實意義,如“法以陰陽,術以數”,陰陽之夫,天地之常道,數之術,以保大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能讓人受益。“天人合壹”的理論我聽了很久,但我覺得很模糊,甚至很神秘。讀了《黃帝內經》,發現人體是由天地的規律和作用生成的。所以,只有法陰陽和,招數和,才能做到“春秋百歲,而不失其動”。
讀完《黃帝內經》,綜合分析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發現自己未能達到《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理念。首先,我感覺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與天地之道不同,而且與天地之道相悖。既然要“學陰陽”,就必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時間長,早上起得很晚,時間長了就會發現氣虛乏力。我個人身體壹直很好,體質也不錯,所以壹直沒關註這些,以為離我還很遠,老了再養生也不遲。看完這本書,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壹舉壹動都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緒,小到作息習慣。我之前在生活中沒有註意過自己的情緒調節,當然也很少註意自己的作息習慣。現在大家都睡得很晚。不知道這些都是偏離了陰陽之道,平時也不註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當我讀到“無風不起浪,真氣跟隨,精神留在裏面,永不生病”時,我發現精神的調節和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壹不註意真的會出現非常嚴重的情況。另外,現在是春天,平時什麽都不註意。看過《內經》“四氣調神論”,知道春天的氣是生發的,是通暢的,是舒服的,所以心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為陳之生,世生,萬物以此為榮,夜臥早起,大步朝庭,被慢行,使妳能生,生而不殺,予而不取,賞而不罰,此春之氣應是養生之道。”這些也提醒我們,要內心平靜,多出去走走,才符合養生之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並非壹時之作,而是幾代人的心血。毫無疑問,它是中醫理論的基礎。同時也是國學經典。書中巧妙地運用了齊白石和黃帝的對話形式,使壹些觀點變得簡單,準確地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五運、六氣的壹些觀點。看了《黃帝內經》,感觸不是很深,但確實得到壹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獲。希望以後能按照這些感覺去生活。雖然我達不到古人的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因為《黃帝內經》篇幅太長,無法全部看完,有些理論性的也看不懂,所以我只有這些粗淺的感受來完成這個作業。今天在文中悼念,不知道說什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