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近代史上,道口鎮的手工制作錫器在全國影響很大。在過去的300年裏,除了壹些當地的錫藝人之外,大多數制作穿越錫器的工匠都來自鄰近的長垣縣和其他省份。他們立足於道口鎮,有的經營店鋪,有的挑著擔子四處奔波,使得道口錫器名聲大噪。在過去的地理教科書中,道口錫器曾被列為河南省稀有特產之壹,在中國早期地圖集中也被列為“著名傳統產品”。現在看現在出版的《中國地圖集》河南部分,沒有關於穿越錫器的介紹。
滑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告訴記者,道口錫器,又名“點銅”,起源於清代,是道口傳統手工藝名牌產品。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壹位名叫劉的老藝術家來到道口,開了“通泰”鐵罐店,生意興隆。為了進壹步擴大經營規模,他開始向老鄉楊、曹、李,再向渡人、老子、張尚義,最後向渡人,如李、李發言、、張萬通、張天才、杜、齊等傳播技藝。這些學徒完成學業後,要麽留在原來的店裏當技師,要麽開了壹家新店。當時道口鎮的北街、南街(現在的順北街、順南街)都很繁華。隨著道口的錫店越來越多,道口制錫的藝人也建立起來了:凡是質量超過70%的錫,都必須在錫上標明“點銅”二字。
為什麽打“點銅”這個字?帶著這個問題,記者來到道口鎮工人巷,找到了縣五金廠的管理員王秀峰。
“道口錫器在當時比道口燒雞還出名!”59歲的王秀峰被記者的采訪意圖深深打動了。他從屋裏拿出兩個錫壺,指著壺嘴上鑲嵌的壹點銅錢說,這可能就是為什麽70%以上錫的穿越錫器上都標著“點銅”二字的原因。他接著說,據在縣五金廠工作過的老藝術家說,十字錫器皿的制作很有講究。錫器以寬錫為主,但不是純錫,但也混有壹定比例的鉛和銅。
簡單而優雅,如銀般明亮...據《滑臺春秋》記載,十字路口的錫器制作精美,美觀耐用...用久了,聲音還是像銅壹樣響...《河南政治月刊》(1933)第三卷《在豫北路上》壹文也說:“道口最正宗、最知名的錫器,都是用官秤估價的。當地人經常把這兩個作為自己外出的資源。”死了二十多年的道口錫器藝人杜生前曾說:“清帝南巡時,路過祁縣,道口的錫器全被買走了。就連錫器店裏那個正在燒水的茶壺也不能留下。有些官員甚至把專門在道口購買的錫器獻給皇帝。”
當地人中間還流傳著壹些穿越錫器的故事。據說宣彤皇帝南巡路過祁縣時,晚上就住在這裏。那天晚上,有壹個叫帕爾的小販,他常年做生意。這壹天,他回到了家鄉,見到了壹些很久沒見的朋友,於是和朋友多喝了幾杯。當布布半夜回家時,他驚動了街上的壹條瘋狗。瘋狗的吠叫引起了周圍狗的吠叫。狗叫聲嚇壞了住在附近驛站、跟隨皇帝遊行的壹位心愛的公主,於是公主臥床不起。宣彤皇帝大怒,當地官員當著皇帝的面承諾,他們壹定要抓到有關人員並提出問題。幾個曾經和布布壹起喝酒的朋友得到消息後紛紛逃跑,布布的家人也急忙勸他逃跑。但我不怕老婆孩子受牽連,我堅決不逃。兵卒抓住了布吉,他的家人非常擔心他的安全。他們賄賂皇帝身邊的官員,在路口送給皇帝壹套錫器,包括粉盒、刮胡罐、花瓶等,希望減輕布吉的罪行。宣彤皇帝看這套灰黑色的器物時,看到布布壹家不慌不忙,拿出隨身攜帶的壹塊白布,在這套器物上來回擦拭。不壹會兒,只見幾件器皿泛著明亮的光澤,器皿制作精美,雍容華貴,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宣彤皇帝喜出望外,把錫器送給了他心愛的公主,公主看到它就愛不釋手。宣彤皇帝大嶽被免除了雙重罪行。
錫器文化的守望者
就像酒文化和茶文化壹樣,壹種錫器文化正在道口鎮逐漸形成。已經有人開始研究錫器文化,收集錫器制品,年輕的尚勛策就是其中之壹。
34歲的尚勛策是滑縣廣電局的壹名員工,也是壹名古董收藏家。尚勛策壹直在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他利用業余時間對道口的錫器進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並率先建立了家庭錫器收藏館,在當地影響很大。他認為道口錫器是中國本土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與酒文化、茶文化壹樣,錫器文化正在成為新時期的壹種文化形態。走進位於道口鎮教育路的上勛策家,記者看到他收藏的渡錫器相當豐富,有茶具(茶壺、茶碗、茶盤)、酒器(酒壺、酒盅)、禮器(香爐、燭臺)、器皿(燈、碗、勺)、裝飾品(花瓶、刨花罐)等等。這些罐子有的刻著花,有的沒有花;有的刻花,有的鑲銅,非常精致。由於年代久遠,這些鐵罐雖然失去了光澤,但它們的造型卻十分端莊古樸,制作也十分精致典雅。
"不同的錫器包含不同的文化內涵."談及錫器文化,尚勛策總是滔滔不絕。他說,中原文化的精髓之壹是商朝的青銅文化,所謂青銅就是以銅為主的銅錫合金。所謂商周青銅器,由銅錫合金、銅鉛合金、銅鉛錫合金組成,青銅文化本質上是銅錫合金文化。可以說,道口錫器文化是殷商文化的延伸和發展。因為產於豫北,所以穿越錫器的造型有中原的風格。與南方的錫器相比,略顯不精致,但卻體現了北方器皿的堅實厚重。道口錫業藝人還在南方、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加工制作物品。特別是清末民初,道口錫器藝人研究東南西北、古今中外的物品風格,在錫器造型上大膽創新,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格。值得壹提的是,道口錫店的名字還有壹層人文意趣,如盛興店有興旺、繁榮、平安之福;易居店突出道義和友情,人聚財生財...
為了宣傳道口錫手工業的歷史發展成就,2005年,尚勛策親自制作了集知識性、觀賞性、紀念性、娛樂性為壹體的撲克牌《中國錫工藝造型鑒賞》,由中國收藏家協會撲克牌收藏委員會監制。是目前河南省唯壹壹張有珍貴土特產的撲克牌,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收藏價值。
記者從壹副名為《中國錫器工藝造型鑒賞》的撲克牌中隨機抽出壹張黑桃7,只見牌面上有“嵌銅墨水盒”的圖案,圖案下方印著“嵌銅墨水盒”的註解:墨水盒在小學生中使用最多,尤其是在墨汁廣泛使用、書法是小學生必修課的現代中國社會。同時黃銅和紫銅墨盒較多,白銅(俗稱德銀)墨盒和銅錫墨盒相對較少。
震驚世界的焊接技術
道口曾是商業港口碼頭,有“小天津”之稱。上世紀初,這裏商賈雲集,貿易繁榮。有糧店、花店、煤場、銀行、雜貨店、澡堂、餐館、茶館、旅館、泡菜店、糕點店、烤雞店、錫制品店等。,商人多達壹萬人,近百家大商家,小店鋪遍布大街小巷。這些商人為道口制錫業帶來了雄厚的資金,道口制錫技術代代相傳,道口制錫技術已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尚勛策說,穿越錫器采用高純度精制錫,經過嚴格的配料、熔化、壓片、切割、造型、捶打、刮削、焊接、拋光、雕刻、鑲銅裝飾等十余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是中國民間手工業的壹顆璀璨明珠。制作什川路口錫器的核心技能是材料的配比、焊接工藝、熔化和冷卻處理,以及切割和敲打技能的綜合掌握和運用。記者在他的家族式錫器收藏館看到了壹個酒壺。酒壺身和壺嘴的連接處從外面看不到,他在陽光下往壺裏看也看不到焊接的痕跡。幾年前,尚勛策買了壹個錫壺。壺身和壺嘴由兩部分焊接而成。從鍋的外面看不到焊接的痕跡。只有用手指伸進壺嘴仔細摸,才能摸到很細的焊縫。然而,當時制作錫器的藝人是如何從壺嘴焊接而成的,至今無人知曉。
當地人中流傳著這樣壹個故事。當時有個外商聽說道口錫器的焊接技術很高。他有點不相信,就從北京來到道口鎮,買了壹個鐵鍋。他看到壺身和壺嘴之間沒有焊接的痕跡,就想到應該不是焊接在壹起的,可能錫壺本身就是壹個整體。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惑,他想用錘子把壺嘴砸掉。但他花了很大力氣,卻沒能把整個壺嘴砸碎。最後他只是在焊接的地方砸了壺嘴的壹個微小部分。當他意識到壺嘴和壺身不是壹個整體時,他對道口錫器的焊接技術驚嘆不已:“這簡直不可思議。”
在道口鎮政府西側的壹條街上,經營壹家物流公司的胡姓老板告訴記者,幾年前有壹個外地人向他買了壹個鐵鍋。錫鍋非常漂亮,沒有焊接的痕跡,天衣無縫。當時他手裏有四個罐頭,壹個給弟弟,剩下兩個罐頭和壹個錫酒壺。老外不知怎麽得知他手裏有錫器,就壹直“騷擾”他。後來,他以100多元的低價把鐵鍋賣給了那個外國人。“我的錫器都是縣五金廠的錫藝人杜做的。杜先生的制作技術很好。”談及杜的過去,胡先生說:“聽說杜先生早年在南街開了壹家鐵皮店,成了道口鎮獨壹無二的個體戶,但那家店已不存在了。”當問及杜的家人現在在哪裏時,胡斌說不清楚。他只聽說杜有個女兒,學過越錫器的制作技術。
錫器的傳說和不再風光的五金廠
在道口鎮貿易路與大吉街交叉口,記者向幾位老人詢問道口錫器的情況。道口鎮政府的同誌說,離1967縣裏開的五金廠不遠。
記者問老人們現在鎮上有沒有做錫器的店鋪,他們都連連搖頭,說錫匠和鐵匠都沒了。老人們仍然記得流傳下來的關於錫器的故事。他們說,因為道口錫器世界聞名,在1915(1914)年,道口錫器曾經和當時的貴州茅臺壹起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世界商品交易會,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世博會。當時博覽會由巴拿馬主辦,主要展出藝術作品和傳統手工藝品,以及科學成果和工業新技術。這是壹次享有“世界經濟、文化、科技奧林匹克”美譽的盛會。展會上,道口錫器中的興恒祭祀信義錫水碗、魯茲父親腐朽錫水碗、吉福錫水碗受到各國客商的青睞。這些穿越錫器不僅制造技術高超,而且在造型設計上融入了東方藝術審美理念,在舊金山轟動壹時,並獲得博覽會金獎。壹對美國夫婦愛不釋手,當場訂購了20多套穿越錫。接下來的幾天,夫妻倆天天逛中國的展臺,大家都說錫器好。
陪同記者的華縣縣委宣傳部丁說,清末民初,西方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中國的原材料。在洋貨充斥國內市場的情況下,道口錫器能夠憑借自身魅力漂洋過海,的確是當時民族手工藝的驕傲。
當時藝人制作的道口錫器質地堅固,不易破碎,增強了茶香,使酒味純正。民國時期,有壹次,南方壹個姓李的茶商,聽說道口錫器裏的茶葉泡茶時能增加茶香,他不信。他特意找出壹些過期的散茶,放進路口的壹個鐵罐裏。壹瞬間,壹股濃濃的茶香從錫壺中飄了出來。然後,他換了壺水,拿出壹把發黴的茶葉放進壺裏。後來,壹股香味傳來。再試壹次,還是壹樣。精明的李姓商人意識到自己遇到了商機。他把自己的茶攤低價賣掉,買了幾百套渡河錫器,通過鎮西邊的渭河水路碼頭送到新鄉,再轉運到浙江、江蘇、安徽、廣東等地,賺了不少錢。據說這位姓李的商人後來不僅在道口鎮蓋了房子,還在香港買了房產。上世紀末,李姓商人的後代從香港來到道口鎮,尋找李姓商人的住所。因為年代久遠,他們找了幾天,也沒找到李姓商人住的房子。
20世紀30年代,道口鎮有通泰、易居、聚盛、易盛、萬聚、聚聚、和記、聚盛和、中記、廣興隆、祥盛、裕盛、盛興、廣盛、松盛、興盛公、宜興、魏軍、萬盛隆、聚盛興、公南等20多家著名的錫店。僅鎮北街就有9家鐵皮店,藝術家130多人。北街當時規模較大的錫店有聚勝錫店、盛興錫店、同興錫店等。大錫鋪年產量約2500公斤,小錫鋪年產量達1500公斤,與國內其他城鎮無法相比。但隨著歷史的變遷,道口錫器已經不像當年贏得同樣榮譽的茅臺酒那樣歷久彌新。渭河斷流,航道中斷,日軍侵華,天災人禍,都給道口大規模生產錫造成了重大損失。新中國成立後,道口的錫制品有了很大的發展。從65438到0953,道口鎮的幾家錫器店組成了合作小組,走上了合作生產的道路。1956年,道口錫業藝人和道口金、銀、銅、鐵等傳統手工藝人成立合作社。65438年至0957年,李代表道口錫業藝術家赴京參加全國美展,受到朱德等中央領導的接見。65438年至0967年,道口錫器生產劃歸縣五金廠後,又開始蓬勃發展,每年為省外貿局、廣州賓館等單位生產錫器近3000公斤。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錫器日用品逐漸被淘汰,錫器產品久了會變黑,外觀也不美觀,無法吸引消費者購買和保存的興趣。現在能保存下來的道口錫器制品已經很少了。
如今,縣五金廠舊址仍在大吉街壹側。臨街的幾個老廠房前,立著白鐵門市部的招牌。53歲的李保銀和他的妻子經營這家商店。談起縣五金廠的往事,李保銀仍津津樂道。道口錫器當時真的很漂亮。李和杜是制作道口錫器的技術人員。縣五金廠很多工人在他們的指導下做錫器,現在,幾個老技師都不在了。
“點通”逐漸成為“絕唱”
漫步在道口鎮的街道上,很難找到道口鎮的錫店。記者壹行只能通過向當地人打聽才找到錫店舊址。
上世紀50年代以前,渭河是“從拜泉到天津”的水路運輸,道口鎮作為渭河上的壹個碼頭,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道口鎮最繁華的商業街。街道兩旁,大多是傳統木結構的兩層樓,鋪著青瓦。外觀房間大小不壹,沒有前廊。海灣2.8米,水深4米左右。人家住二樓,格子窗。北街短,路東有很多商業門面,很顯眼。在那些日子裏,有九家錫器商店在其中。如今,走在這條繁華熱鬧的古街上,看著兩旁破舊的黑漆門面和老人在夕陽余暉中悠閑下棋的場景,記者不禁感到恍如隔世。
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萬告訴記者,日軍侵華期間,大批商人南逃,道口的錫器等工業壹度崩潰,但仍有零星生產。聽說日軍來到道口鎮到處燒殺搶掠,卻沒有在道口搶走壹件錫器。這是因為當時道口的錫器產量減少,日軍不知道道口錫器的價值。傳說有個叫小田的日本軍官,不小心用了壹套錫壺和壹個小酒杯。日軍隊伍向新鄉行進時,小田因攜帶不便,將錫器丟棄。中國抗戰勝利後,小田被遣送回國。後來,他偶然聽說了道口錫器的珍貴,嘆了口氣。
采訪中,記者意外得知,現在還有壹位老藝術家還在做錫器。記者壹路尋過去,不巧的是,在李嬌街的壹個小院子裏,老藝術家住的房子大門緊鎖。在門前的小樹旁邊,壹個曾經用來裝制作錫器的工具的木箱已經很舊了。
記者壹行在壹條胡同裏攔住壹個正要出門的嫂子,詢問老藝術家的情況。
“哦,妳找老薛。”大嫂熱情地介紹,那個叫薛壹秀的老藝術家,每年還在做壹件錫器,不過那是皮錫器的作品。皮錫器是當地對過去錫器藝人制作錫器技術的壹種說法。用行話來說就是制作錫器的技術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制作出來的錫器達不到史書記載的“點銅”錫器的質量。按照大嫂的說法,老薛努力了半個世紀,也沒有得到過穿越制錫技術的真傳。他今年60多歲了。年輕時,他從長垣縣農村來到道口鎮,給老錫藝人當幫工,想學習道口錫的制作技術。但因為道口錫器制造業的衰落,壹直沒有被人了解。後來,他留在道口鎮做些小生意養家糊口,還接了些制作錫器的活。雖然他沒有得到壹本真正的傳記,但他制作的壹些錫器令人印象深刻。老薛常年租住在壹間很小很舊的房子裏,還在刻苦鉆研道口制作錫器的技術。可以說,他是鎮上最後壹個擺攤做錫器的農民工。老薛每天在道口鎮渭河橋東附近做錫器,打壹個錫酒壺只收15元。也許過壹段時間,他這個鐵皮藝人就沒了,傳統的跨錫技藝也就終結了。
當記者即將結束采訪時,從住在道口鎮教育路壹條斜街上的道口錫藝人杜家得到了消息。在壹個外墻鋪著白瓷磚的院子裏,記者見到了杜83歲的老伴丁素雲。到現在為止,這位老人又瞎又聾,身體還很健康。
丁素雲告訴記者,杜是滑縣老店鎮人。65,438+06歲,在道口鎮大集街跟隨山西技師學習制錫技術,終於有所成就。解放後,杜多次參加在安陽召開的壹些技術交流會。她和杜* * *有六個孩子。她的兒子杜希敏從小學到初中在學校學習都很好,但對制罐這種手工不感興趣。只有姐妹倆的小女兒在渡口跟隨杜學習制錫技術。現在,杜喜歡住在濮陽,不再在十字路口制造錫。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湧現,這就註定了道口錫器手工業的衰落,錫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普通的錫器不斷被人們所拋棄。道口錫器已成為“絕唱”,留在丁素雲記憶中的制作錫器的工具已難覓蹤影。正因為如此,穿越錫現在已經成為人們收藏的珍品。錫制品的當前價格遠非可比。據說不久前,鎮上壹位錫器愛好者在路口拍賣了壹件很普通的錫器,賣了幾千元。現在想來,古老精美的穿越錫器如果被有心人收藏,那將是後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