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鎮永福村金燕組金燕山上有壹座古墓。據當地人說,這座墓被盜已有壹千多年了。現在,墓碑雖然在,古墓卻不存在了。墓碑上字跡清晰可辨,碑文寫著:“先祖唐公,宋朝臣,諱程昱墓”二字,碑文為:“明代萬歷八年,陳賡春越顧而丹晉陽唐氏宗親公”。碑文至少透露了以下信息:墓主人姓唐,字程羽。他是遷居山西晉陽池的唐姓祖先之壹。宋代刑部尚書,死後葬於龍門鎮。
那麽,家庭背景如此顯赫的唐佑是誰?為此,我順著《宋史》這條線索,搜索了《宋史》和《全宋筆記》。我在浩如煙海的宋代史書中找了半天,壹無所獲。不僅找到了這個人,甚至連同名的人都沒有,這讓我大吃壹驚。
按照《宋史》編者或宋代詩人記錄野史筆記的習慣,從宰大臣到朝廷各部官員,如侍郎、從業者、外交大臣,大都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記載。即使沒有“傳記”,也會在別人的傳記或朋友、應酬、奇聞軼事中留下蛛絲馬跡。對於刑部這個重要部門的官員來說,只有兩種可能。唐佑要麽是宋朝人,要麽是刑部尚書。要搞清楚是什麽,在宋人的史籍裏搜壹搜,就算搜,也可能是壹條黑暗的路,不如追根溯源,從唐姓祖先的祖上找。果然,宋史關了壹扇門,地方誌卻為我打開了壹扇窗。
湖南圖書館編纂的《湖南宗族遷徙源流》壹書中的《湘潭唐家》壹文說:“先祖承,隱忍護之,唐永州為史刺史,賜靖江軍節度,其父昌諱。據湖南,馬殷派攻雍,昌圖公死於陣中,成渝公避難貴州,後遷至衡水橋,不葬金延沖(今株州)於湘潭。梓潼、魯、卞。通公遷醴陵橘橋至十壹德君公、德傑公,分仁義禮智信忠六間房。她住在甘田..."
通過對這份記錄的仔細研究,龍門羽絨族的來龍去脈真的像打開了壹扇窗,逐漸清晰起來。而且這壹記載的歷史事件與司馬光《資同治鑒》中記載的完全壹致,說明距離真相越來越近。
根據這份記載,唐佑的父親唐世民,曾在唐末亂世占據永州獨立。司馬光《子同治鑒》廣化元年(898年)記載:“以潭州為刺史,判官湖南武官馬隱,知武安留守。當時湖南掌管七州,賊世元在衡州,唐世貞在永州,在道州,陳在郴州,魯在連州。殷的收入只有譚和邵。"
據清代吳仁琛《春秋十國》卷七十三、《唐世民傳》記載:“唐世民生於零陵。蘇勇猛,長相英武,有眼有牙。自黃巢以來,石民與農村士兵聯合起來自衛。當隨穆(馬殷)入潭州時,引其為永州刺史,但他拒不服從國王依州的命令。唐力等人攻打永州,殺死了其指揮官鄭豐。城陷時,石死了。人民相當關心世界的安全,他們就像壹個祭品。”
上述文章與清康熙皇帝編纂的《永州郡人誌》(卷十六)中的記載頗為接近:“唐世民,字昌圖。前身太原遷移到零陵。蘇勇猛,長相英武,有眼有牙。昭宗年間,黃巢掌管,石民聯合鄉兵、保安,劉劍鋒引其為永州刺史。廣化初,據楚,馬殷命(唐)攻雍。世態炎涼,城池陷死,百姓思而拜之。廟在山的東邊,叫‘靈仙’。還有《嵇》《文藝》。”
四部史料相互參照,唐佑父親唐世民的傳奇經歷壹目了然,由此可以推斷出唐佑離開永州的原因、去向、結果以及後人,幾乎接近歷史真相。
根據以上史料,唐世民祖籍太原(這也是晉陽唐家追求唐佑的原因),後舉家遷居永州。唐朝末年,黃巢大亂,割據勢力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甘寧元年(894),軍閥劉劍鋒(後被唐昭宗任命為我駐武安軍大使)占領坦洲後,唐世民被任命為永州刺史。從此以後,唐世民和他的兒子唐佑壹起經營永州,分組訓練農村兵,自立門戶,就像中國之外的壹個州。唐佑也被稱為永州刺史。劉劍鋒死後,部將推舉馬殷為統帥(後被朱溫封為楚王)。由於唐世民情緒失控,派唐力攻打永州,唐世民被困而死。唐世民之前保護環境愛民的貢獻讓當地人民感動。塑像建在永州市東山上,香火祭祀不斷。
永州城戰敗後,湯友壹家先投靠貴州(今廣西桂林),後遷居衡州(今湖南衡陽)潭水橋,最後定居湘潭甘田金巖沖,也就是今天龍門鎮永福村的金燕組。他們在這個偏僻的地方安享晚年,死後葬在金燕山上。唐佑成為龍門鎮及周邊唐姓始祖的原因大致相同。
唐佑的三個兒子是唐統、唐玲和唐邊。從湖南宗族遷徙的起源來看,唐統的後代遷居醴陵,唐邊的後代遷居攸縣,唐令義在甘田(龍門)度過余生。甘田凱裏寺的左側,曾經有壹座祠堂。宗室後裔中,明代萬歷年間、晉升進士,清代順治年間唐晉升進士,乾隆年間唐子睿晉升進士,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長的唐恒模,曾任厚部國會議員的唐。可以說人才濟濟,玉樹滿秩。
明代還有壹位慈善家叫唐力,名叫鐘和,是唐佑的第十四代孫,明朝永樂年間的龔氏,是江西省吉水縣主簿。永樂二年(1404),湖南發生旱災。唐力帶領1000余人,捐糧10000余噸,救助郯、衡、攸、村四縣災民。明太祖朱迪為表彰唐歷的救災義舉,特地題寫了“唐義門”二字,並命湘潭知府在太湖村刻石設坊,以示表彰。今天還有壹個地方叫“義門坪”,就是由此而來。
唐家長生不老,人丁興旺,也遷到了湘江對岸的周邊鄉鎮等地。龍川鎮、嶽峰古鎮唐家後人有壹首他們耳熟能詳的《晉陽唐家詞代歌》:“青紫傳香顯祖,崛起繼之以文化復興,興之以好樹育之,好作承之於蔔永昌。”
唐佑是唐朝的還是宋朝的?說他是唐朝的很準確,有記載可考。說他生在宋朝,要看他的壽命。可以肯定的是,他死於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的晚唐五代,這種可能性不大。至於他,他是宋朝的刑部大臣,因為從公元898年到公元960年,歷時72年,而唐佑當時的年齡加上72年,就是他入宋之後的年齡,可能已經90多歲了。就算他真的有這長命,成了宋朝人,但他在宋朝70歲退休了(宋史?史鷙:壹個年過七旬的文武官員,不請自來做官,所以他入宋以後很難做官。所以,湯友的《宋刑部尚書》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壹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