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黃芪建中湯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副作用?

?黃芪建中湯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副作用?

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卷壹

另壹個名字叫黃芪湯(《外臺秘笈》卷十七,引用古今記載和試驗)。

處方黃芪4.5克,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炒),大棗12,芍藥18克,生姜9克,膠漿30克。

功能:溫中益氣,調和表裏。治虛勞,勞乏,諸虛,小腹急痛,臍下虛滿,面色萎黃,口幹,胸悶不安,力不從心,筋骨酸痛,氣短,食欲不振,病後體虛,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七味藥,1.4升水,600毫升開水,加入明膠,文火消化。每次服200毫升溫服,每日三次。氣短胸悶,加生姜,腹滿,去棗,加茯苓4.5克。

摘自《金匱要略》

黃岐建中唐方所制卷四《肘後》,其名稱見卷十七《千斤》。

別名黃芪湯

處方小建中湯加黃芪2兩,人參2兩。

功能主治男女因勞累,或大病後,若四肢停滯,血肉酸痛,呼吸低沈,動作氣短,或腹緊,背壯,心虛,咽幹口幹,面色蒼白,或飲食無味,陰陽虛弱,愁苦多臥者。長年累月的積累;輕者才百日,逐漸消瘦,五臟俱疲,難以恢復。

用法用量黃芪湯(《生肌總錄》卷179)。如果痰多,有分泌物,可以把痰去掉。

節選自《肘後》第4卷,名字叫《千女》第17卷。

黃芪建中湯——論《金匱要略》

別名黃芪湯

方藥小建中湯加黃芪1各壹半。

藥理作用1抗潰瘍作用藥學雜誌(1965;7: 440):黃芪建中湯10g/kg皮下註射於大鼠時,可防止幽門結紮所致胃潰瘍的發生,抑制胃液分泌,降低遊離酸和總酸度,提高胃液PH值。此外,皮下註射甘草水煎劑也有抗潰瘍作用,但作用較弱。說明黃芪建中湯除甘草外,還有其他抗潰瘍成分。2北京中醫學院中樞鎮靜作用雜誌(1960;3: 208):加味黃芪建中湯(本方加當歸)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可降低小鼠的自由活動。但無催眠和中樞鎮痛作用,對平滑肌的正常運動有抑制作用,特別是在異常興奮時,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增加有微弱的抵抗作用。認為該方的主要作用是鎮靜中樞神經,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抗酸作用可能不是主要的。

【主治】溫補中氣。主治體虛,陰陽兩虛,氣血兩虛,腹部急性腹痛,喜溫壓,形體消瘦,面色晦暗,心悸氣短,自汗盜汗。現用於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黃芪湯用法用量(《外太》卷十七引古今記載及試驗)。此方改為丸劑,命名為“黃芪建中丸”(見《全國中醫方劑庫》南昌方)。

註意避免海藻、韭菜、生洋蔥。

各派討論1《金匱要略註》:小建中湯吸收氣原在脾,而肌肉是脾的本源。黃芪能活動肌肉以充實胃氣,所以要補,所以歸、芍能補全身陰陽,黃芪、麥芽糖能補脾陰陽。2《金匱要略》:急者急,脈急,腹應痛。虛者,陰陽二脈皆虛,頭暈、心悸、氣喘、飲酒、遺精、失血等證候也是由此而來。急則必甜,不夠則必暖,空則必空,那麽黃渤就特別擅長。3《金匱要略》:此方由小建中湯加黃芪制成。黃芪為益氣扶弱之品,麥芽糖溫中益氣,桂枝溫中化氣,白芍有益氣養營之功。從全方來看,其補虛益氣作用優於小建中湯。

1《臨床指南醫案》臨床應用:王,三九。這個勞動傷的是陽,不是酒和太陽。如果食欲不振,火氣沒了,止咳藥還能發揮作用嗎?黃芪建中湯去姜。植福堂:何,三壹。臍帶血,咳嗽,腹痛,腹瀉。求索是太多的工作,而楊卻受了傷。病後三年,禁以寒治咳,法以溫治。黃芪建中湯去姜。2咳嗽《南雅堂醫案》:診斷為左脈細,右脈弱,咳嗽持續時間長,氣短似喘息,肌面微熱。描述的是逐漸導致消瘦淬體,怕內傷。如果胃逐漸縮小,也會帶來痰。如果用寒濕之品,咳嗽不壹定能治好,但會先損傷脾胃。據說過去的聖賢都在遭受上位的傷害。桂枝1、白芍3、炙甘草8、炙黃芪1、焦糖2、大棗3,全部壹起熬制。3嘔血《臨床指南醫案》:徐,48。勞傷陽,感冒,失血,咳嗽,中年不比年輕力壯時咳血。黃芪建中湯4傷寒《陰極草》:病後壹月,二脈虛浮,自汗為邪,陽氣虛弱。人體的外部是氣的防禦。凡分肉以溫,使其肥,開合之者,皆用以衛氣,故經典曰:陽守外,固也。今天如果衛氣不足,肉不溫,理不密,周身有毛,開合有度。因為風從外入,汗從內出,排斥哪壹種,黃芪建中湯是用來建立中氣的,而文薇其實是表裏不壹的。桂枝、生姜、芍藥、甘草、大棗、麥芽糖和黃芪。5腹瀉不吃《德心記醫案》:胡小荷孝順,身體虛弱,每年咳嗽頻繁,大家都說老癆不治。今年春天,我咳嗽得很厲害,有時候還會潮熱,拉肚子也不吃。當各種醫生服用人參和外科藥物時,潮熱越來越嚴重。我用的是黃,鹿,膠,拉肚子特別緊。延長就醫,數手,無非是補脾腎,會導致乏力,咳嗽腹瀉,說不出話來。六月的時候,我被邀請去診所。如果我想預測死亡時間,我不會尋求治療。診脈慢而軟,時停時停,如慢走、空轉。偶爾壹步之象,稱為結代之脈,左肝之弦不絕,有敗賊之勢。思慮不足的人要補味,努力的人要暖味,吃虧的人要受益。但是補脾腎的方法可以從以前的經驗中學習,但是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做到。因悟諸臟虛脈,獨肝滿,忽記古雲,使五臟勝,則各罰已勝,法當補,瀉之勝,勢不可擋。肝滿木,脾土無敵。方法應該是補土造肝,直接用黃芪建中湯沖服。方中蓋月桂、芍藥,微瀉肝木;甘、甜、厚,脾土無敵;久病之後,宜調姜棗,姜能生木,棗能扶土;用黃芪補肺的人,會怕脾胃虛弱,肺氣先被破壞。幾劑之後,果果起死回生,但手心微熱,口苦不眠。雖然止咳止瀉,但肝木依舊堅挺。原方中又加了牡丹皮瀉肝木。6.潰瘍病“廣西中藥”(1981;4: 45):黃芪建中湯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43例,治愈22例,好轉17例,無效4例。用藥時間最長55天,最短25天,平均30.3天。湖北中醫雜誌(1982;3: 21):用黃芪建中湯或黃芪建中片(黃芪、炙甘草、白芍、茯苓各9g,肉桂1g,瓦楞3g,制成浸膏片)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72例,治愈55例,好轉65438+。潰瘍平均愈合時間為28.9天。7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和早搏《江蘇中醫雜誌》(198 o;6: 15):顧某某,男,41歲。1967期間,運動時心率突然衰竭,幾分鐘後自行緩解,之後每年都有多次類似發作。EKG顯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每次心率在200次/分以上,發病前有頻繁早搏。4月初診,1978,給予黃芪建中湯養心養陰合生脈散。治療壹個多月,癥狀全部緩解,總體良好。患者要求制丸,於是長期服用15丸,每日兩次,每次6丸。8自汗盜汗《江蘇中醫》(1965;4: 31):範某某,男,18歲。病人身體虛弱,蒼白消瘦,臉色(白光)不亮。最近他渾身是汗,衣服濕漉漉的,脈搏細。這是壹種衛陽失固的證候,治療意在扶正固表。生黃芪4元,桂枝川1元,白芍4元,炙甘草1元,老姜1元,大棗4元,糯米根須3元。最多服用5劑。出汗是停不下來的。9兒童慢性支氣管炎上海中醫雜誌(1984;1: 22):張某某,女,6歲。1977 65438+2月10首診。咳嗽喉炎復發4年多。兩個月前,我覺得冷,發燒,咳嗽,氣喘。壹家醫院診斷我是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給我開了青黴素、鏈黴素和麻杏石幹湯。吃了藥,燒退了,咳喘也治不好。我來醫院治療。服用6劑半夏白術水煎劑後,癥狀緩解。原方加紫河車粉,65,438+0劑,3天,計28劑,進行停藥觀察。隨訪3年未見復發。

摘自《金匱要略》壹書

黃芪建中湯——辨證論治要方之壹

處方黃芪2元,白芍2元,肉桂7分,人參1元,甘草5分。

主治:陽明病多汗或抗無汗,如皮膚有蟲。渾身長痘,四肢無力者;牛痘,發燒,腹痛,利己大便。

用法用量:1.5杯水,煎7分鐘,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8分鐘,微熱服,不分時間。

節選自《辨證論治要方》第壹卷

黃芪建中湯——傷寒全集第二卷

處方黃芪、芍藥、桂枝、樹膠、甘草、陳皮、白術。

主治:多汗導致陽虛,尺脈無力。

用法用量:加入生姜,水煎服。袁琪缺乏很嚴重,加人參;趁熱,加柴胡。

摘自《傷寒全集》第二卷

黃芪建中湯——引自《顏路安方》第101卷四則

處方黃芪3分(去蘆)、白術3分、枳殼3分(泡湯、去瓤)、前胡3分、杏仁2分(去皮尖)、柴胡2分(來自鄞州)、人參2分、茯苓2分、甘草2分、當歸2分、川芎2分、半夏2分(7次湯洗)

方法有粗有細。

功能:主治發熱乏力、胸悶、手足發熱、心悸、口苦、咽幹、咳嗽潮熱等。

用法用量:用本方名稱,普濟方引為“大建中湯十七味”。

摘自101卷,引自顏路安藥方四則。

黃芪建中湯——醫方考證第壹冊

處方黃芪1.5元,桂1.5元,白芍3元,甘草1元。

主要用於治療傷寒汗出後身痛脈遲的體弱者。

各派都討論過黃芪、甘草的甘味,能補中益氣,但廣西有辛,可合用,益於養生益氣。白芍的酸性,殷琦,廣西的熱,足以益血補虛。此方以建中著稱,建立中氣,使之生榮衛,通津液,則身痛自愈。

摘自《醫學處方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