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盆景中,蘇州是起源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之壹。據記載,蘇州的盆景形成於唐宋,興盛於明清,興盛於當代。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曾用石英、靈璧、太湖石制成盆景,放在幾案上,取名“天柱峰”、“小峨眉”,供親友觀賞。明清時期,蘇州的盆景藝術更加普及,富人建園,平民置盆作景成為壹種時尚。明代黃省曾在《武》中寫道:“家亦飾山盆島為樂。”清代虎丘山塘盆景生產十分繁榮,大型盆景園超過10個。當時的詩人沈朝初在《憶江南》中說:“蘇州好,小樹池塘。半寸松枯古,壹拳文石青苔。盆中畫瀟湘。”清末,由於社會動蕩,人民貧困,蘇州盆景逐漸衰落。直到20世紀30年代,作家周壽娟參與了盆景技法的復興,蘇州盆景才重新引起人們的關註。周壽娟心思縝密,與朱子安亦師亦友。周向朱學習盆景技法,朱向周學習盆景文化,使其作品擺脫了工匠之俗。到了五六十年代,蘇州盆景在技法上逐漸形成“蘇派”風格,在國內外影響深遠。
蘇派盆景可分為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前者種植的是高度不到足尺的古老樹樁,經過精心砍伐培育,生機勃勃。後者由石質片巖制成,經過藝術加工後巧妙地裝飾在盆中。“壹峰是泰華千尋,壹勺是江湖萬裏。”蘇派盆景在盆和架的選擇上也特別講究。如果配置得當,會相得益彰,錦上添花。
近40年來,盆景藝術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虎丘新建的萬景山莊展示了數以千計的盆景,是蘇州盆景藝術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