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那些傳說中的“香客食品”真的是香客嗎?

那些傳說中的“香客食品”真的是香客嗎?

隨便瀏覽壹下網站或者微信,哪怕是在飯堂,總會發現很多關於食物的“搭配禁忌”。其中有壹些聳人聽聞的致命組合,比如海鮮和水果壹起吃會出現砒霜,白蘿蔔和胡蘿蔔壹起吃會出現敗血癥...這些內容早在幾年前就吵過壹陣子,直到現在還在經久不衰,甚至還有新的說法。

這些所謂的“禁忌”是真的嗎?我們還能吃得開心嗎?

首先,聲明的來源

很難證實食物的來源。除了壹些來自現代媒體的杜撰,人們普遍認為它來自中醫理論:古代中醫認為藥物和食物是相通的,所以應該有食物的理論。

其實這些食物更多的是來源於民間經驗——其實不難發現,很多藥方和治療方法也是先來源於民間經驗和案例,再用理論來解釋現象。

我給妳舉個例子。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螃蟹和柿子不能壹起吃,會肚子疼。我們可以想象壹下,從前有壹個人,吃了螃蟹和柿子,然後肚子痛。於是他想到螃蟹和柿子壹起吃會肚子疼。他把這段經歷告訴別人,或者寫在書裏。後人拿這些記載來告誡自己,不要把柿子和螃蟹壹起吃。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各種美食知識的起源。

二、“螃蟹和柿子壹起吃”為什麽會肚子疼?

其實單獨吃螃蟹容易肚子疼,因為螃蟹的甲殼很難清洗,壹旦沒有煮熟就容易感染病菌;單獨吃柿子容易導致胃痛,因為柿子中含有鞣酸,會與胃酸中的蛋白質生成鞣酸蛋白,會與果膠、纖維素粘在壹起形成結石,稱為胃柿病。吃生柿子、大量吃柿子、空腹吃柿子都有可能導致胃痛。

其實只要不吃太多柿子,不吃生柿子,把螃蟹煮透,而且自己對海鮮不過敏,柿子和螃蟹壹起吃也不會有什麽問題。

我們不知道以上哪種原因導致了古人的胃痛,但是“螃蟹和柿子壹起吃,壹起吃”已經流傳了幾百年了。

第三,科研有話說

那麽除了螃蟹和柿子,其他食物組合都是假的嗎?至於食物互斥的說法只存在於中國,國外沒有這樣的研究,但是國內有科學家研究過。

1935年,我國生物化學家季崢曾經用老鼠、狗和猴子做了14對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食物“相克”組合的實驗。他和壹位同事也嘗試了其中的七種。觀察24小時內實驗動物和人的表情、行為、體溫、糞便顏色、次數,均正常,無中毒跡象。

在季崢檢測的“香客”食品中,包括螃蟹和柿子、大蔥和蜂蜜。季崢碰巧是中國最老的科學家之壹,活了110歲。

近日,中國營養學會與相關醫學院校合作,進行了更為嚴謹的“食物配伍”實驗。

在蘭州大學的實驗中,選擇了五組食物組合,讓100名健康誌願者吃了壹周,沒有發現壹組食物導致異常。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實驗中,又選取了12組食物組合,讓30名誌願者連續吃3天,沒有發現異常。

四、不是食品“相克”,是什麽?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沒有傳說中的食物中毒,古代人的經歷是怎麽產生的?甚至有人說:“我自己也有壹次吃了同樣的食物,導致胃疼!”」。

事實上,正如第壹個螃蟹和柿子的例子所表明的那樣,人們往往缺乏對因果關系的思考和檢驗,將壹些引起不適的食物問題歸咎於“食物進食”,這就容易導致壹些案例的普遍規律,從而導致大量錯誤的食物進食建議。

1.食物是不幹凈的

因為食物沒有經過徹底的清洗和加熱,食物感染的細菌會侵入人體,引起腹瀉等不適。比如有個美食說墨魚和茄子壹起吃會引起霍亂。其實霍亂是由霍亂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而霍亂弧菌經常汙染的食物是魚、蝦、蟹等水產品。

2.不恰當的飲食方式

雖然有些食物已經吃了很多年,但還是有很多人因為食用不當而出現食物中毒等不適癥狀。

比如豆類含有大量生物堿。如果沒有徹底煮熟,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瀉、手腳冰涼、頭痛等。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會危及生命。再比如上面說的柿子。大量生吃也會產生胃柿石。

3.乳糖不耐受

比如有壹種說法,吃香蕉加奶會拉肚子,吃橘子加奶會拉肚子等等。其實這是因為乳糖不耐癥。

乳糖不耐受是由於小腸細胞分泌的乳糖酶不足,不能分解乳蛋白而引起的過敏癥狀,主要表現為胃部不適和蕁麻疹。

世界上約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有乳糖不耐癥,在許多亞洲國家,這壹比例已達90%。這些人單獨喝牛奶會拉肚子。這時,如果他們碰巧和其他東西壹起吃,就會發生這些“互克”。

4.腸易激病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性狀異常在內的壹組臨床綜合征,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經檢查排除可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

這是最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無論這些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吃什麽,他們都可能出現腹部不適,因此他們懷疑那些食物組合,認為它們“相似”。

5.食物變態反應

比如海鮮過敏,花生過敏,雞蛋過敏等等。食用某種食物後,突然出現惡心、腹痛、嘔吐的癥狀,或者全身長滿紅色皰疹,這是食物過敏的典型癥狀。

研究發現,對於亞洲人來說,雞蛋、乳制品、蕓豆、香蕉和芝麻最容易引起過敏。理論上,任何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都可能引起過敏。

除了飲食,也可能是因為某種疾病引起的身體不適。因為找不到明顯的原因,所以都歸結於“食物壹起吃”,經驗教訓都寫了。後人也用這些前人的建議來貫徹和傳承。

動詞 (verb的縮寫)所謂的“科學外衣”

1.營養對抗

雖然食物中毒不適的現象沒有得到證實,但很多人不忍心看到古代的理論被埋沒,於是找各種理由為其辯護。營養對抗是壹個非常流行的解釋。

“豆漿不能和雞蛋壹起吃”是關於豆漿最流行的禁忌。主要原因是豆漿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能抑制蛋白質的消化,降低其營養價值。

其實胰蛋白酶會隨著豆漿的加熱而失活,不再具有消化蛋白質的功能。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應該是吃熟豆漿的,所以這個禁忌不成立。

我們每天吃許多種食物,每種食物都含有各種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糖等。它們之間會有協同和拮抗作用,這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現象。但是,即使發生這些拮抗作用,也是非常小的,壹點點營養的損失與補充不是壹個數量級的。只要飲食多樣化,就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2.化學反應的可能性

如果用現代思維理解,其實就是兩種食物中所含的化學物質相遇反應產生某種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毒素。

維C和蝦的組合就是這種思路下的典型組合。但根據計算,要產生有毒的砒霜,需要壹次吃掉150公斤蝦。其實海鮮大部分是穩定的有機砷,極少量的無機砷在體內兩天就能代謝掉。

所以,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食物是相互的。”與其戰戰兢兢的吃,不如選擇多種食材,均衡飲食,這才是健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