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古代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發現於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午),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故又稱甲骨文為“殷墟文字”。
這類文字多為殷商時期用龜甲骨預測吉兇時所寫刻的甲骨文,也稱“甲骨文”。
甲骨文大部分是刻在契上的,也有少數是墨書;有的直接刻,有的書後刻。因為大部分都是刻上去的,所以也叫“文琪”。
大多數甲骨文是商朝的遺物。近年來,在陜西扶風、岐山等地發現了壹些西周甲骨,稱為“周元甲骨”。
100多年來,考湛出土了10萬多件有文字的甲骨,甲骨銘文的字* * *約4500字,其中約1700字已通過研究和解釋,現在古文字學家仍在繼續研究。
2.金文
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古字,通常指商周秦漢時期的銘文。因為鐘和丁是古代的重量級人物,據說鐘鼎可以總結其余的青銅器,所以也被稱為“鐘鼎文”。凹銘文稱“式”,凸銘文稱“識”,故又稱“鐘鼎式”。
金文比甲骨文略晚,是介於甲骨文和篆書之間的壹種書法風格。
商代青銅器上的銘文不多,字體和甲骨文差不多。人們常把周代金文視為金文的代表。周朝以後,銘文和字體逐漸改為篆書。
3.篆書
“篆書”又稱“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兩大類。
“大篆”為“小篆”之意,是秦統壹文字之前,在秦流行的字體。許慎所說的“師說大傳”,是指“王玄太師說寫了十五篇大傳”。魏晉以下的書都失傳了。今天,他的著作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彜器中。
《小傳》是在《師說大傳》的基礎上形成的。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形成了“畸形人物”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的帝國。
高度的政治統壹必然要求文化的統壹和文字的統壹。所以“秦始皇是天下第壹皇帝,丞相李斯也是這麽玩的,只是他沒有和秦文合作。”司寫《倉頡》,中車府命趙高寫《愛歷》,太師命胡武靖寫《博學》,都是以史書的大印為據,或者說相當保存,所謂小印也。"
李斯、趙高、胡無經等人是這壹統壹文本的積極參與者和制定者。與大篆相比,小篆的體筆有所簡化,但字數在增加,這是時代的要求。
4.隸書
篆書雖然規範,看起來也很美,但是寫起來並不容易,應用起來也不盡如人意。人們對文字這種傳播思想記錄語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於是在小篆的基礎上出現了壹種新的字體——隸書。
到了漢代,隸書逐漸成熟,占據了主要地位。此時由於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隸書已經寫得相當精美,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古跡,如?張遷碑" "?《石門頌》?不同風格的傑作,如曹全碑,仍然是學習隸書的最佳範本。
5.楷書
隸書進壹步演變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字體。比隸書更豐富,更完整。三國時期的?鐘繇是壹位在楷書加工整理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代,文化高度發展,書法達到頂峰,出現了壹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歐陽詢?余世南?褚遂良,?顏真卿?劉公權等。
擴展數據
古文字的特點和書寫習慣
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壹個字的筆順自然是上下左右方便。如果從右向左橫著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必然會遮擋右半部,不便於安排結構,影響結子美觀。
每個漢字的最後壹筆在中間或右下,上壹個字的最後壹筆後面是下壹個字的開頭。豎寫比橫寫更便於筆畫的連續性。
古人尊右,漢字書寫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這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觀念。古代,為王,為人父母;我是壹個牧師,我是壹個孩子。右大,左小,“無與倫比”就是不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