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口的老租界到武昌的曇華林,無數上世紀的老建築矗立在長江兩岸,中國的近代史就是從這裏開始的。曾經熙熙攘攘的碼頭鎮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中部的商業中心城市。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十大建築在哪裏?目前保護情況如何?未來有什麽打算?
新安書院(徽州會館)建於1668,位於口區新安街3-27號。
新安書院(即徽州會館)建於1668年(康熙七年),由分屬六市(今江西歙縣、休寧、祁門、黟縣、績溪、婺源)的官商組成。位於新安街,規模較大,有玉樹樓、文昌閣、玉皇殿、準提庵、新安巷,還有壹條消防水帶。因為康熙把自己獻給了朱,編了朱全集,所以藏書閣把自己獻給了康熙的朱全集。皇家圖書大廈是專門為朱的詩,這是由石匠刻在石頭上。這是武漢為數不多的禦書。後來在漢江南端開設了“新安碼頭”。
新安書院至今仍有長約40米、高9米的院墻。以新安書院命名的新安街,也保持著壹條古街的面貌,是現存的漢正街重要史跡之壹。
基督教崇禎教堂建於武昌區葛家營44號1864。
崇禎教堂是中國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位於武昌區葛家營44號,由倫敦教會傳教士楊於1864年建成,是省會武昌的第壹座基督教堂。
該教堂為壹層磚木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築,有兩個斜屋頂。飛機是拉丁十字架,門窗是雙尖券和彩色玻璃做的。它已經重建,可以容納200人。
崇禎殿自1864年建成開館,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公元1855年,傳教士楊被英國倫敦教會派往中國。武昌當時是湖廣總督的駐地,是華中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楊深知,要想在長江中遊順利傳教,進入武昌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動員信徒,向武昌政府申請建堂,然後親自出馬。他在英國駐韓領事的協助下,以《北京條約》有關條款為由,多次與政府交涉。
1864年7月,政府被迫允許楊在武昌葛家營買地建堂。真正教會的禮拜總是由中國神父主持。包,第壹個唐僧。1951年,湯姆曾憲梓在崇禎堂成立“三自”創新學習社武昌分會,成為武昌“三自”學習中心之壹。1958年進行合祀後,崇禎殿的宗教活動完全終止,其房屋建築後來被用作造紙廠的倉庫。2000年6月,崇禎教堂恢復宗教活動。
崇禎殿也是曇華林最重要的古建築之壹,是武漢文藝青年的最愛。2004年,武漢市兩級政府正式啟動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搶救保護工作以來,制定了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利用控制性規劃。然而,10年過去了,曇華林歷史故居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曇華林52處古跡中,有23處為單位使用,約壹半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急需維修保護。曇華林老街在有限的區域內,集中了古典、文藝復興、中西合璧、中國傳統民居等多種風格的建築,涵蓋了宗教建築、醫院建築、教育建築、住宅建築等多種類型。
麥格理銀行(渣打銀行)位於漢口洞庭街33號,中國銀行武漢分行建於1865。
麥格理銀行成立於1865,位於漢口東亭街33號。現在是中國銀行武漢分行,第壹家在中國設立的外資銀行——英國漢口麥格理銀行。
該建築由英國工程師設計,由當時的第壹家建築商法德福洋行承包。它是壹座三層磚木結構的建築,有壹個錫瓦屋頂。門窗盤繞成半圓拱形,墻壁貼滿水泥,屋檐上雕刻著卷草等植物圖案,周圍的走廊是花瓶狀的欄桿。墻壁被橫向的凹槽分割,屋頂被壹個方錐形的尖頂包圍,帶有哥特式建築的痕跡。整個造型嚴謹、對稱、富有節奏感,是典型的英國殖民建築風格。
麥格理銀行更響亮的說法是渣打銀行。渣打銀行在中國的第壹班名叫約翰·麥格理(John
Mackellar),或許是靠著他朗朗上口的名字,麥格理銀行成為當時內地的壹個俗稱。這座三層灰黃色西式建築,是漢口開埠史上記載的第壹座外資銀行建築,開啟了武漢金融圈繁榮的大門。
麥格理銀行(渣打銀行)於1863年率先在漢口租界開設分行,專門辦理英俄茶商的儲兌業務,成為漢口第壹家外資銀行。隨後,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銀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俄羅斯華俄道生銀行相繼落戶漢口。到1920,西部銀行多達18家。1889年間,張之洞主政湖北,不僅吸引外資,還大力扶植國內商業。20世紀初,中國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大慶銀行)等近代金融企業相繼成立,成為武漢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支柱。
漢口租界位於江岸區中山路和姜妍路之間。從江漢路開始,依次是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五租界是當時漢口乃至武漢的商業和娛樂中心。從1860年成立的英租界到1938年武漢城市建設暫時結束的近百年時間裏,無數的銀行、寫字樓、住宅別墅相繼建立,漢口市區幾經擴大,使武漢成為當時中國僅次於上海的大都市。
佳諾莎慈善修女會(現徐世明美術館)建於武昌區花園山4號1888。
卡諾薩慈善修女教堂是壹座古典建築,建於1888。卡諾薩慈善修女會於1806在意大利成立,總部設在羅馬。1868年,卡諾薩仁愛修女會應湖北天主教牧區主教的邀請,派教會人員到韓。1888在武昌交替街花園山購買土地,成立了嘉諾莎修女慈善會分會,興辦了托兒所、教學班、工藝作坊等公益事業,並逐壹建成了修女居住區和修女慈善小教堂。宗教活動結束於1948。
卡諾薩慈善修女會也是曇華林重要的歷史保護建築。曇華林形成於明清時期。據光緒九年(1883)繪制的《湖北省省會內外街道總圖》標註,位於武昌城東北。位於崇福山(花園山舊稱)與蟹蟹之間的城墻內,東西走向,東起顧家坡,西接鄭偉街。
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劉啟智表示,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區部分歷史建築面臨生存危機,文化載體功能單壹,缺乏活力,文化基因亟待激活和凸顯。區域內目前人口密度高,基礎設施落後,產業功能業態相對單壹,產業定位較低,亟待升級充實。
目前,武漢正在制定曇華林的最終發展規劃。武昌區呂雯公司規劃宣傳部部長任生表示,今後除了私人出租舊房發展文化產業,政府還將引進大型開發公司整體開發曇華林。
鄂東牧區天主教主教府(中南神哲學院)建於1889,位於武昌區花園山4號。
早在1862年,意大利天主教方濟各會湖北主教歐斯塔基奧在武昌花園山買下大片土地,委托繼任主教蔣德成作為建築師,設計建造鄂東主教府。這是壹座規模比較大的磚木結構建築,地上兩層,地下壹層。
鄂東牧區的天主教主教辦公室非常對稱,中間部分略突出,頂部是三角形的裝飾墻。壹樓有內廊,中間有五個入口呈外穹窿狀,用高臺階與地面相連,左右兩側呈穹窿狀,凈空4米多。二樓的窗戶除了中間那個是拱頂形的都是方形的,凈空比壹樓低。
1889年,蔣德成設計建造了辦公室左側的大教堂。後來,建了壹個托兒所。這座大教堂在許多地方都具有羅馬建築風格。比如它的窗戶不大;外墻很厚,給人壹種強烈厚重的感覺;它離地面很高,要走很多級臺階才能進入,比漢口上海路的聖約瑟天主教堂的臺階高得多。
大教堂立面對稱,中央上方有屋檐和三角形裝飾墻,與主教辦公室的裝飾墻十分相似;而且兩個小三角窗很別致;下面的圓形裝飾給人壹種方圓搭配,相互輝映的美感。中央兩側及左右側墻建有嵌入式深浮雕,圖形為綠色大葉植物。
鄂東牧區天主教主教府,目前是中南哲學哲學院所在地。中南神學與哲學學院是培養教區牧師的基地,以滿足世界各地教會對牧師的需求。根據百度百科,中南神學院對學生的入學要求是18-30歲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信仰天主教的未婚男青年。他們願意獻身於天主教傳教事業,過獨身生活。他們自己申請後,由我們的牧師介紹,教區同意,然後由通過修道院考試的人接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制6年,即哲學2年,神學4年。哲學課程包括:邏輯學、宇宙學、心理學、本體論、哲學史、中國哲學、教義、靈性、聖宗教史、教會音樂、禮儀、英語、漢語、中國歷史、體育、法律、鄧小平理論等。神學課程包括:倫理神學、理性主義神學、聖經、聖典、政治、畜牧等等。
瑞典教區舊址建於1890,位於武昌區曇華林92-108號。
穿過曇華林街壹座完全中式風格的門樓,我們驚訝地看到壹組北歐風格的建築,這就是基督教瑞典路會1890在武昌修建的傳教基地。現在的大院還保存著老門樓、主教樓、領事館和神職人員室,以及早年瑞典人開辦的老真理中學書齋。除基督教真理堂外,大院內主要建築基本保存完好。
瑞典教區舊址是典型的北歐風格建築。教區建築為二層和四層磚木結構,外柱廊為拱形。道教協會先後修建了基督教道堂、教務長樓、真理中學等。它是中國最大的教區,渴望道教協會總部設在湖北。抗戰時期,瑞典領事夏定川將瑞典領事館遷入教區,充當英美等國與武漢日偽政府之間的代理人。1952,瑞典領事館關閉。現在的大院保存著以前的門樓、主教樓、領事館和神職人員室,以及真理中學的老齋舍。教堂已被拆除,其他主要建築保存完好。
目前仍有居民居住在瑞典教區。早在四年前,瑞典教區的搬遷工作就已經開始,但進展緩慢。據糧道街辦工作人員介紹,歷史建築權屬復雜。比如政府購買瑞典教區風格的舊樓產權,大概要3000萬左右。曇華林核心街區還有14棟,127戶等待騰退,置換成本非常巨大。沒有街區資源的有效整合,街區的建設和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
聖約瑟夫學校舊址建於武昌區崇福山街51號1890。
聖約瑟夫學校位於崇福山街49-51,建於1890。早年是美國聖公會辦的聖約瑟夫禮拜堂和附屬學校的閱覽室,叫“每日通知”。這裏後來成為劉晶安、張難先等反清革命團體的重要據點,並以傳播西方先進思想為目的,組織反清革命團體“通日”。劉晶安被捕後,於辛亥革命前夕死於清廷監獄。1920年,聖約瑟夫教堂擴建,包括小學和中學,門楣上刻有“聖約瑟夫學校”字樣。
聖約瑟學校的建築毀於大火,只有門框幸存,“聖約瑟學校”的字樣也是近年來被發現和曝光的。
聖約瑟夫學校舊址也位於曇華林周圍。據介紹,武昌規劃建設黃鶴樓景區:將戶部巷、曇華林、黃鶴樓串聯起來,形成壹個整體。具體包括黃鶴樓、佘山北坡、戶部巷、曇華林。
仁濟醫院(現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立於1895,位於曇華林與閻誌路交叉口。
公元1861年,英國傳教士楊在與曇華林相鄰的地方建了壹座小教堂,後來又開辦了診所和學校,為會眾和附近居民服務。七年後,傳教士把診所和醫術搬到曇華林,並擴建成;1883正式更名為仁濟醫院。武昌仁濟男科醫院和武昌仁濟護理學校於1878創辦於此,武昌仁濟女子醫院也於1880創辦於此。1895年仁濟醫院主樓大規模擴建改造,留下現有建築。
曇華林地區是武漢最早的西醫發源地,仁濟、同仁等早期西醫醫院相繼出現。光緒三十二年(1906),譚創辦湖北軍醫學校,培養了第壹批西醫人才。醫師、醫院和醫術形成了譚醫療保健事業的鼎盛時期。
仁濟醫院附樓,基本保持原貌。醫院的建築是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既有文藝復興風格的柱廊,又有中國風格的下沈式回廊,附在建築上的石拱門浮雕圖案也很別致。
仁濟醫院是近代西方醫院傳入武漢後保存最好的醫院。是武漢乃至全國罕見的早期近代醫院建築群,其建築在醫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仁濟醫院在辛亥革命時期救治過民軍;1931武漢被淹,武昌救災指揮部在此成立。抗日戰爭時期是日軍醫院,1953由市衛生局接管,壹部分並入市工人醫院。現在是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省中醫院曾經將主樓作為圖書館,四棟附樓作為職工宿舍。為了更好地保護整棟建築,省中醫院將居民全部搬遷,並撥出巨資進行修繕。
俄巡樓(現江安水務局辦公樓)建於1902,位於洞庭街54號。
俄巡樓建於1902,位於武漢老城區保護規劃範圍內,東亭街54號(李黃陂路與東亭街交叉口)。針對工信部警務科,設置了公安、情報、司法等課程,在1900左右巡邏30名外籍和中國籍人員。俄國十月革命後,租界於1924歸還中國,巡檢院撤銷。
俄巡樓是漢口俄租界近年來保存較好的歷史建築之壹。巡邏房由昌昌建築廠建造。它地上兩層,裏面是夾層,地下壹層。由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640平方米。它有壹個近似長方形的平面,壹個L形的內廊,中央有壹個主入口,頂部有壹個外伸的陽臺,外墻底部有壹個石砌。上半部分沒有畫。面對李黃陂路的立面采用了對稱的設計手法。壹樓窗戶設置三角形過梁,二樓窗戶設置弧形過梁。
解放後,俄巡樓曾是江岸區委黨校,現為江岸水務局辦公樓。“沒關系,只要教義是真的。殺了夏和等人夏的烈士褒義詩幾乎婦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寫於漢口李黃陂路的俄國巡捕房舊址。
在李黃陂路周邊2.46平方公裏的區域內,劃分了英、法、俄、德、日五個租界,設立了12個外國領事館和近30個外資金融機構。漢口俄租界是近代中國兩個在華俄租界之壹,另壹個是天津俄租界。1896開通。面積414畝6分5厘米。位於漢口英租界和漢口法租界之間。1920由中國主辦。1924正式收回,改為漢口市特別二區。
據介紹,老漢口青島路街區改造工程已經啟動,預計總投資40.9億元,將在2-3年內改造成為集娛樂、休閑、金融、文化為壹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吉盛路電話分局(現武漢市電信局江漢分局)建於1902,位於江漢區友誼路98號。
吉盛路電話分局始建於1902,現為江漢區友誼路電信局,位於江漢區友誼路98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武昌、漢口各設電話局。
1917年,武漢電話局在漢口成立,武昌為電話分局。1921年秋,漢陽成立電話分公司。1926武漢電話局與吉盛公司簽約,在漢口吉盛路設立電話分公司。
吉勝路電話分局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但融入了古典建築元素。該建築位於友誼路和朱敏街的交叉口,充分利用了兩側的地形。正面入口處設置凸出的門鬥,由四根Onek柱平行支撐,在門鬥上自然形成陽臺。
四角方形門窗。二樓有突出的腰線。有三個水平飛檐,飛檐用山花裝飾,屋頂有女兒墻。立面沒有太多復雜的裝飾。整個建築既有古典主義的優雅,又有現代主義的簡約,是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過度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