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哪個朝代?
現代小說研究者蔣瑞藻(1891—1929)最早提出梁祝傳說起源於東晉。[1]他所依據的是大觀間明州刺史李所撰的《王廟記》,其實是傳說,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史料。但到了1930年代,各路學者對東晉有了大致的了解。錢南陽說得最準確最肯定:“這個故事始於晉代末年,西歷400年左右。當然,故事的起源不會在西歷400年之前。大約在150年前,梁元帝采用了金樓子。所以這個故事就發生在這150年中間。”[2]對朱良傳說和史跡所依據的材料進行梳理,較早的有:(1)梁元帝蕭藝《金樓子》。明?徐書皮《知識筆記》:“出版社,朱良不壹樣!”《金樓子》《會稽文藝》皆載。”徐書皮看到的《金樓子》是原書還是從中所得,無從考證。梁元帝蕭藝在位三年,從公元165438+10月到公元522年554年。554年被魏軍殺死,時年47歲。藏書654.38+0.4萬卷,魏軍破江陵城時全部燒毀。現存的《金樓子》是壹系列版本,沒有“梁”的記載。②唐?梁在彥的十道四番誌。宋?張晉《四明圖經》:“傅毅墓也是梁山伯和祝英臺合葬之地。在縣城西邊的接待院子後,有壹座寺廟。老記錄上說他們和同學交往的經歷比較少,也就是三年,但是梁山伯壹開始並不知道英臺是個女的。它的簡單就是如此。據《十方四番誌》雲:‘義女願瀛臺與梁山伯同葬’,即也。”梁在彥出生於唐中宗(683~684,在位三個月)。③唐?李坤《山泉寺石壁》。明《山泉寺古今誌》記載唐朝?李坤《善權寺石壁》全文:“昌州左磨山善權寺,是齊武帝為贖之品而建,毀於會昌為例。唐鹹通八年,我們鳳翔府的使臣李坤聽說天庭,用自己的俸祿重新立了大功。..... "李坤,唐玄宗人。這幅《善權寺石壁》寫於唐懿宗定海,鹹通八年,公元867年。此外,宋代《獻春打樁記》25:“廣教寺建於善卷山,第二年齊建元建於祝英臺舊居。唐會昌被棄,土地是海陵仲從簡所得。在大河中,李是求學後的第壹位進士。鹹通以私財重修,刻字疏於。”太祖開國第二年,公元480年。④唐?張讀誌。卿?翟浩《通俗匯編》卷三十七《梁山伯訪友》引唐朝?張讀《誌》:“瀛臺,上虞朱之女,假扮男子遊學,與在會稽求學。山伯,字仁者。祝妳先回來。兩年後,當單波去探望他時,他意識到自己是個女人,他感到很失落。告訴他的父母申請工作,我希望我有馬這個詞。山伯後,尹陵病死,葬於城西。祝司馬,船過古墓,風浪進不去。我問是否有山伯墓,我願登墓。突然,地面裂開了,我想把它埋了。晉代宰相謝安,奏墓曰‘傅毅墓’。”PS:經考證,梁山伯和祝英臺根本不是壹個朝代的人,而是葬在同壹個墳墓裏。祝英臺是南北朝人。她生前扶貧濟困,享有“女俠”的稱號,卻被貪官父子所害。當祝英臺的舊墓被挖出時,老百姓將朱良與俠義結合,甚至死後觸及山墳,於是建了壹座共墳,合葬在壹起,成為千古大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