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戲曲發展的兩座高峰,在中國戲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與《西廂記》、《牡丹亭》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戲劇,壹直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長生殿》和《桃花扇》創作背景大致相同。兩部劇都是真人真事寫的,在劇情安排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宏大的背景下進行的,所描述的社會生活事件非常廣泛,但就其中心主題而言,只有壹個,那就是“愛情與政治”。不同的是,兩部劇各有側重。長生殿的特點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皇妃之戀”。在第壹本傳記中,作者馬上說:“借太多的道理來傳播新的話,那只是愛”;而《桃花扇》第壹聲:“借離合之感寫沈浮之感”,可見作者的創作意圖。
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愛”這壹主題在兩部劇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愛”是他們表達創作意圖的重要方式之壹。從兩部劇中愛情故事的創作來看,都與才子佳人小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可以說是才子佳人小說的翻版。在《長生殿》中,與楊貴妃訂婚時,明成祖把盒子送給了貴妃和嶽(第二次訂婚)。作為他們的訂婚信,和嶽盒的物理學貫穿全劇。經過馬嵬的生死離別,李與楊的愛情終於在天國重聚。《桃花扇》也差不多。和李訂婚時,送給了宮山——日後的桃花扇;當受到阮大鋮迫害的威脅時,侯方域不得不避難出走;清軍入侵江南後,南明滅亡,侯和逃亡,最後在白雲寺相遇。在道士張耀星的覺醒下,兩人都出家了,並撕掉了扇子,作為他們愛情的象征(也就是他們對過去和世俗的愛)。這和才子佳人“愛情-波折-團圓/悲劇”的模式沒什麽區別,但為什麽《長生殿》和《桃花扇》那麽成功?我覺得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在於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深度,而這也是它們與壹般才子佳人小說最大的區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和時代背景決定了作品不可能像才子佳人小說那樣走向庸俗的“大團圓結局”。
《長生殿》的主人公是唐朝的皇帝李隆基,他是壹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作為皇帝,他的工作是治理好國家,卻沈溺於錯誤的國家;作為天子,他有後妃三宮六院,難免有不擅感情的壹面;正因為如此,他才難得有愛專壹的壹面。面對馬尾坡上的生死離別,作為皇帝,他不可能像普通找對象那樣選擇殉情。然而此時的他卻“無言而惑”,“忽哭而引]貴妃,使我不能禁戰”,感嘆“貴公子不如莫愁家貴”。對於壹個皇帝來說,這種滋味絕不是普通找對象結婚所能體會的。
而造成這壹悲慘場景的原因是什麽?沒錯,是安史之亂,但是安史之亂是由什麽引起的呢?究其原因,是唐明帝沈迷於與楊貴妃的愛情,不顧國事,偏袒朝臣(李)和外戚(楊)導致他們壹開始“誤國”;安祿山原本因軍機赴京受審而耽擱,但通過向楊行賄,不但免了,還不降反升。最後他帶頭造反;叛軍被困潼關,明成祖攜貴妃倉皇出逃。余馬尾坡在第六軍戰士的強烈要求下被迫殺了他們。《葬玉》壹出,六軍將士殺了楊貴妃,對楊貴妃來說並不過分;但只有壹個楊貴妃被殺,根本原因是明成祖本人,所以似乎楊貴妃是被冤枉的。李與楊的愛情沒有錯,但作為皇帝的他卻“越皇位,霸占情場”,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災難,也導致了他們愛情的悲劇。
在《桃花扇》中,政治因素不僅成就了侯與李的愛情,也造就了侯與李的愛情。侯方域的“家”就在洛陽縣附近...從去年中午開始,華僑就住在這個莫愁湖。硝煙未靜,家書難通...我是壹個獨來獨往避免混亂的人。“由於李闖王的軍隊入侵北京,侯方域不得不住在金陵。我是在金陵訪崔時認識李的。阮大鋮為了爭取復雜社會的學生,改變自己被圍困的局面,資助梳籠和李。然而,由於阮大鋮的迫害,侯方域不得不避難逃亡。後來清軍入侵江南,侯和李不得不雙雙出逃,最後在白雲寺重逢。當他們只顧自己的感受時,被道士張耀星打斷了:“哎呀,呸!兩個傻逼,妳看國家在哪裏,家在哪裏,王在哪裏,父在哪裏。妳討厭不停地砍他嗎?“家破人亡的痛苦民族意識喚醒了他們,於是他們進山“學道”。"
對比兩部劇,可以看出《長生殿》可以概括為“愛情導致愛情,最終愛情成就(因真情感動天庭,李、楊終於在天庭重聚,永為夫妻)”;桃花扇是“政治成就了壹場愛情,結束了它”。
《長生殿》當然以“團圓”結尾,但李和只是在天國“團圓”,而李和楊據說是“孔笙真人,蓬萊仙子”。我偶爾會因為小任務留在世界上。今天時間限制滿了,允許孫天孫上場。我深情住在天宮,永遠是壹對。”天國終究是虛無的,“善與愛之和是空的”,所以作者洪升以壹種深深的悲劇感結尾。
《桃花扇》的結局與《長生殿》截然不同,其中蘊含的悲劇意識也是深刻的。侯和李拋棄了他們的愛情,到山裏去學道。結果如何?《新歷·順治朝》,明朝依然不可避免的滅亡,清軍依然進入中原。可見他們學道家是沒用的,而且“那些文人名士都是明白人,三年前就出山了”。侯和李為了他們期待的結果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政治與愛情的糾葛,既是這兩部劇的主題,也是作者對壹個時代的思考,以及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隱藏在當時那個社會中的深深的悲劇。“政治”不僅僅是具體的國家大事,更是“人”對自己家和國家的壹種責任感,而“愛”在歷史上也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事,它是作為“人”的壹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