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官話分布在古代華夏民族的傳統居住區,也就是現在的隴海線南北。中原官話又細分為河南話、關中話東府話、關中話西府話、秦隴話、隆中話、南疆話。中原是漢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壹,中原官話的形成必然與原漢語有更多的內在聯系。
原始漢語最初分布在黃土高原(包括渭河流域-洛陽地區-汾河流域南部)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其中,作為漢語壹個分支的華夏語分布在渭河流域南部-洛陽地區-汾河流域和華北平原西部。陜北和晉中北部的高原漢語和突厥語的融合,成為目前秦晉方言的源頭。河北平原上的華夏語和蒙古語的結合成為趙巖方言的源頭。顏地部落統治了河南大部分地區,與百越通古斯語融合的東夷語也受到了華夏語的影響,成為中原官話的源頭。
中原官話有幾個來源:
(1)夏朝統治著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其語言在壹定程度上是受東夷影響的華夏語。
(2)商語原是壹種具有深厚華夏的東夷語,流行於今天中原東部——魯西南——冀南——豫北——皖北——徐州壹帶。商朝統治中原數百年後,中原東部的商語和半華夏東夷語被中原的華夏語功能化,成為今天中原官話的雛形——洛陽華夏語。
(3)以洛陽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使用的雅語,《詩經》的語言是雅語。孔子講課用的是高雅的語言,而不是魯的方言,孔子成了推廣國語的先驅。秦時實行“同文不名”等文化政策,從政治上保證了各民族語言在同壹語言中的傳播。漢代的雅語演變為“通用語,通用語”,西漢楊雄編纂的《方言》用“通用語”解釋各地方言,是中國第壹部方言書。魏晉南北朝時期,以洛陽語音為基礎的“通用語”由中原向北方及江左地區傳播。《舒威鹹陽王茜傳》記載,北魏孝文帝命其“斷胡說,用帶口音的洛陽話”。南宋時,齊、梁、陳在今金陵建都,當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延續。
(4)隋煬帝楊光,以洛陽為首都,將全國各地數萬富商大賈遷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讀音正字法。到了唐代,洛陽方言仍被視為漢族同壹語言的基礎。如孔的《傳經註》、韓愈和柳宗元的文學創作活動等。,促進了* * *這種書寫形式在漢族的廣泛傳播。唐代科舉時,賦詩的作文也提出了語音要求,即要符合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以洛陽音為標準音的《切韻》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