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陰陽的含義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壹對範疇,是對自然界中壹些相互聯系的事物或現象的對立性質的概括。陰和不僅指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還指同壹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壹般來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彌漫的、溫暖的、明亮的、令人興奮的事物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防禦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陰郁的,克制的,都屬於陰。寒熱、動靜、明暗是陰陽的象征屬性,水火既濟,故稱“水火為陰陽之象”。
二、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壹是陰陽的可分性,即任何壹種都可以再分為陰陽,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如果白天是晴天,晚上是陰天。與白天的下午相比,上午是陽中之陽,下午是陽中之陰;與後半夜相比,前半夜是陰中之陰,後半夜是陰中之陽。二是陰陽相互轉化,即在壹定條件下,陰和可以相互轉化,而也可以轉化為陰。
陰陽理論的基本內容
第壹,陰陽對立
陰陽對立制約是指在壹個統壹體中,具有相反屬性的陰陽之間的鬥爭、相互排斥、相互制約。“動桿者鎮靜,陰者康者勝於陽。”“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虛即陰盛”,“陰虛即陽亢”。人體陰陽的動態平衡是陰陽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結果。所謂“陰平陽為秘,氣為治”在蘇文的怒達之說中。
第二,陰陽互動。
陰陽互根是指壹切事物或現象中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相互依存,互為根本。也就是說,陰和都不是獨立於對方而存在的,每壹方都把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如果因為某種原因,破壞了陰陽的互根關系,就會導致“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久”,甚至“陰陽相離,精絕喪”而死。
陰陽互動是指陰陽雙方存在相互教育、相互促進、相互激勵的關系。陽以陰為基,陰與陽平;陰為陽守於內,陽為陰服於外。所謂“陰之所含,陽之所守也;陽在外,陰也是使。”老人的“晝窮夜窮”是陰陽失調造成的。如果破壞了相互利用的關系,陰和楊燦不能相互支持,就會出現陰損、陽損和陰病。
第三,陰陽相濟
陰陽相濟是指陰陽在運動中相互作用,即相互摩擦、錯開、擺動。陰陽相濟是宇宙萬物產生和變化的根源。《易經下》說:“天地之密,萬物之醇;男女皆精,萬物皆化。”陰陽互藏是指對立的兩個陰陽中的任何壹個包含另壹個,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四、陰陽消長平衡是指陰陽雙方都處於不斷的增減量變之中,在相互消長的過程中保持動態平衡。基本形式有:(1)陰陽平衡,包括陰陽,是陰陽關系的體現;(2)久衰,包括陽久衰和陰陽久衰,是陰陽互動關系的體現。例如,就四季氣候變化而言,從冬季至日到春夏,氣候逐漸由冷轉暖,這就是“陰消陽長”的過程。從夏季至日到秋冬,氣候逐漸由熱轉冷,這就是“陽消陰長”的過程。陰陽在壹定限度內的消長,反映了事物之間對立、互根、互通的和諧平衡,可以代表自然界氣候的正常變化和人體內和諧有序的生命過程。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物質與功能、興奮與抑制之間的轉化過程處於相互制約、相互消長的動態變化中。
動詞 (verb的縮寫)陰陽轉化陰陽轉化是指事物的壹般屬性,在壹定條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如果說陰陽的消長是壹個量變的過程,那麽陰陽的轉化就是在量變基礎上的質變。
總而言之,
陰陽的對立、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說明陰陽的關系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相互聯系的。陰陽對立互根是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的固有屬性,陰陽變化是事物量變和質變的運動形式。在壹定限度內,陰陽波動是絕對的,而平衡是相對的;在壹定條件下,陰和楊燦的運動從量變到質變,從而形成陰陽轉化,這是中醫陰陽理論的全部內容。
陰陽理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I .在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中的應用
1.解釋人體的組織結構
(1)位置和結構的陰陽屬性:就人體的位置和組織結構而言,是外陽內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頭為陽,腳為陰;體表為陽,內臟為陰。體表的皮膚為陽,筋骨為陰;臟腑在中原則
六腑為陽,五臟為陰;五臟中,心、肝為陽,肺、脾、腎為陰。
(2)氣、血、津液的陰陽屬性:根據氣是無形的物質,有促進、溫煦的作用,血是有形的物質,有滋養、潤澤的作用,則氣為陽,血為陰;在氣中,防禦之氣是陽,滋養之氣是陰。至於津液,清稀,故屬陽;液體稠濁,屬陰。
(3)經絡循行的陰陽屬性:就經絡系統而言,循人四肢外背者屬陽(如手足三陽經),循人四肢內腹者屬陰(如手足三陰經),腹部僅足陽明胃經循行。
(4)組織結構陰陽屬性的相對性:人體各部位、各種組織結構和臟腑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往往根據壹定的條件而變化。如果就胸背關系而言,背屬陽,胸屬陰;根據胸腹關系,胸屬陽,腹屬陰。同樣,如果五臟分為陰陽,則心肺屬陽在上,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脾、腎屬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亦為陰中之陰(亦稱“尹稚”)。脾屬太陰,太陰為三陰之始,故脾為最陰。
二、在病理學中的應用
(1)顯示了機體的防禦功能:陽在外,具有保護機體內部組織器官的對外防禦功能。陰精,包括陰精,是楊琪的物質基礎,不斷為楊琪儲備和提供能量補充。因此,蘇文的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之所含,陽之所守也;陽在外,陰也是使。”《蘇文通奇天論》也說:“殷人急於藏精;守外之楊,固也。”
(2)解釋臟腑的功能活動:就臟腑的生理功能而言,五臟主藏精氣為陰,六腑主消食導水為陽。每個臟腑都有陰陽,所有的功能活動都屬於陽,而產生這些功能活動的器官和精氣都屬於陰。精藏於臟腑,屬陰,氣由精化生,運行於全身,屬陽。人體之氣按功能不同可分為殷琦和楊琪:殷琦主涼、寧、抑、沈,楊琪主溫、升、興奮、生發。
(3)陰陽相對平衡的生理意義:中醫在生理上強調陰陽的協調與平衡。體內陰陽的對立制約、相互利用和消長轉化,保持著協調平衡的狀態,使人體生命活動有序進行,各種生理功能得以穩定發揮。所以《蘇文怒向天》說:“陰平陽為密,氣為治。”“陰陽相分,精絕。”
1.分析病因的陰陽屬性。
六淫中,寒、濕、燥屬陰,風、暑、火屬陽;從內外來看,外感病因陽,內傷因陰。
2.陰陽盛衰的病理表現
陰陽偏高偏低,主要用於概括因陰陽對立制約、消長失衡而導致的寒熱虛實病理變化。
(1)陽盛則熱:指陽氣盛熱,功能亢進,機體反應性增強,產熱過多或散熱不利的病理狀態。比如急性發熱初期,發熱呈紅色,體溫可達38℃以上,甚至高熱、煩躁。陽熱過盛耗陰傷津,故發熱常表現為口幹口渴、大便幹燥、津液少。
(2)陰盛則寒:指陰偏寒,功能受抑或受阻,導致陰、寒、水、濕等邪氣積聚,體熱不足的病理狀態。如果患了感冒,喝了涼的,寒邪直入內,可以看到腹痛、腹瀉、畏寒、喜熱等。
(3)陰虛熱盛:指陰液(包括精、血、津液)流失,導致陽氣相對亢盛,功能虛證亢盛,出現低熱、五心煩熱、顴骨紅、盜汗等病理表現。
(4)陽虛寒:是指人體陽氣不足,全身性功能下降,陽氣不能統陰,陰氣相對亢盛,導致熱不足而致虛寒的病理狀態。
(5)陰陽互損互化:指精氣或氣血互逆互根失調而導致的虛實疾病。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陰精楊琪不足到壹定程度,往往導致對方的不足,即陰陽兩虛,最終陰陽兩虛,這是慢性虛證共同的病理發展過程。
(6)陰陽轉化:在壹定條件下,證候的陰陽屬性會發生轉化,如實熱證轉化為虛寒證,陰寒證轉化為陽熱證。
三、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在診斷方面,將四診所收集的臨床癥狀體征按陰陽屬性進行分析。如果把顏色的深淺分為陰陽,明的病在陽,暗的病在陰。
根據沈默的動態性質,劃分陰陽屬性,大聲說話、話多、焦躁不安者多為真,屬於熱與陽;聲音低弱、少言寡語、心平氣和者,多為虛、寒、陰;呼吸微弱,多屬於陰證;呼吸有力,聲音高,氣粗,多屬陽證。若脈象分陰陽,則寸為陽,尺為陰;連數分,則數為陽,晚者為陰;從形態上看,浮洪滑為陽,沈小澀為陰。
第四,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1.確定治療原則
(1)根據對立和制約原理,陽盛則熱證,宜用寒涼藥控陽,以寒治熱,即“熱則寒”。陰盛則寒,宜用溫藥控陰,以熱治寒,即“寒為熱。”陰陽之實,即陰或陽之實,是邪實之證。治療原則是“損實”、“實瀉實”。如果對方顯得軟弱,就要考慮到其缺點,配合扶陽或益陰的方法。
(2)根據互根互用原則,陰虛陽亢屬虛熱之證,不宜用寒涼藥物直接破其熱。要用“強水制陽”的方法,即滋陰強水抑制陽亢。這壹治療原則也被稱為“陽病治陰”。陽虛不能控制陰,導致陰盛,屬於虛寒證。不宜用辛溫散藥驅散陰寒。我們必須用“益火消陰”的方法來幫助陽氣消除陰盛。這個治療原則也叫“以陰制陽”。陰陽兩虛,即陰或陽之虛,為正氣不足,治療原則為“補其不足”,“虛則補之”
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明代張景嶽還提出了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療方法,即在使用補藥時,應同時使用補藥,在使用補藥時,應加入補藥,發揮其互根互用的生化功能。
2.分析和總結藥物的性能:
藥性以寒、熱、溫、涼為主,又稱“四氣”,其中寒屬陰,溫屬陽。
五味是酸、苦、甜、辛、鹹。有些藥物有淡或澀的味道,所以其實不止五味,但還是叫五味。其中,辛、甜、淡屬於陽,酸、苦、鹹屬於陰。
起伏是指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勢。升浮藥多以升散性為特征,故屬陽。沈降藥多以澀、瀉、重鎮為特征,故屬陰。
壹般來說,具有補陽、祛風、散寒、止嘔、開竅功效的藥物多為外升,其性升浮,升浮者為陽;具有瀉下、清熱、利尿、安神、潛陽、熄風、散結、降逆、收斂等功效的藥物,都是向內下降,都是沈降,沈降者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