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師大人文宗教學院、中華文化學院、鳳凰網、臺灣省鐘石傳媒集團(王寶)、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九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招募40名海峽兩岸大學生作為營員,精挑細選“筆墨”為主題,於7月28日至8月4日以杭州為首站,走訪湖州、宣城、涉縣、黃山。營員們將走進筆墨之鄉,觸摸中國文化的脈搏和溫度,感受“書房中的中國”。
壹場筆墨紙硯的文化之旅——第九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劇透來到第三期,最熟悉的書寫工具就是紙。作為“文房四寶”中唯壹進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成員,紙從誕生之日起,就壹直在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交流、傳承和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筆又粗又厚,紙必須掉了才能完成;壹座碑,壹個帖,壹首詩壹幅畫,沒有紙,很難流傳。紙是記錄者、載體、見證人。在當下的“鍵盤時代”和“觸屏時代”,正是它長久的文化堅守,為我們保持著書寫和閱讀的質樸溫度。
今天,中國的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手工造紙的傳統。雲南納西族的東巴紙,新疆和田的桑皮紙,陜西沁源的麻紙,四川夾江、浙江富陽的竹紙等。,都是古代手工紙中的佳品。但真正擁有“紙中之王”美譽的是宣紙,它起於唐朝,成熟於宋元,興盛於明清,興盛於今日,傳承千年。
相傳宣紙的創始人是蔡倫的弟子孔丹,發揚光大的是宋代的曹大三。宋末戰亂期間,曹達伊三逃到宣城涇縣孝陵。因為田地稀少,無法耕種,他們選擇了造紙謀生。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加以改進,終於造出了壹張潔白純凈的好紙(蕭石家譜)。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宣城,故名宣紙。
做壹張傳統手工宣紙需要多少道工序?為什麽宣紙千百年後還能幹凈如新?宣紙誕生在涇縣是偶然還是必然?本次體驗營將帶領營員參觀宣紙之鄉涇縣的中國宣紙文化園、紅星紙廠、曹紙廠。在“大國工匠”的指導下,觀看制作宣紙的關鍵工序,體驗手工造紙,祭奠宣紙始祖曹少年,感受獨特的宣紙文化。
宣紙具有韌而不滑、光而不滑、白而密、質感純正、無損拓印、潤墨力強等特點。寫字既是骨也是靈,畫畫容光煥發。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它有“紙中之王”的美譽我國傳世的大量珍貴古籍和書畫名家的墨跡,大多是用宣紙保存的。每壹張宣紙都是“天然”與“人造”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