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藏語的起源,學術界仍在爭論,但已形成幾種觀點。佛教認為是吞米桑布紮創造的;苯教是西藏的壹種地方宗教,據傳是苯教的始祖齊所創。有些學者認為它脫胎於克什米爾塔姆(今克什米爾)或多文,或像或(余)。
據佛教史料記載,公元7世紀上半葉,吞米桑布紮和其他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三十二代贊巴(王)委派,在天竺(今印度)學習梵文和天竺。由於水土不服,只有吞米桑布紮沒有死在家鄉。先後向李靖、拉熱拜森格學習梵語、天竺語,其認真刻苦的精神贏得了天竺人“桑布紮”(意為賢德藏族)的尊敬。
回到家鄉後,根據松贊幹布的遺囑,吞米桑布紮根據梵文字母和藏語發音的特點,整理出藏語中的30個輔音和4個元音,藏語中稱為30個輔音和4個元音。吞米桑布紮還編纂了《語法基礎頌》三十首,完成了藏文的整理和規範工作。
在迄今為止的1300年間,藏語經歷了四次改革。這四次改革分別發生在7世紀、8世紀、8世紀和1070年。四次改革對藏文文字和語法進行了整理和規範,統壹了文字和表達方式,確立了藏文文字的書寫方法。
西藏和平解放後,為了促進藏語文的學習、使用和發展,國家和政府經過近20年的研究,於1987制定了《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幹規定(試行)》。6時438分至9時88分,西藏自治區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在西藏正式成立,由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兼任領導。各地市都成立了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同時,藏文編碼國際標準於1997年被國際標準組織采用,成為我國少數民族語言中第壹個具有國際標準的文字,也為藏文的計算機信息化提供了便利。
藏語
藏語是中國藏民使用的語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甘肅、雲南四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30萬。它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藏語支。現代藏語有以下特點:(1)濁輔音趨於清濁,部分地區保留的濁輔音都是來自古輔音的濁基礎輔音;(2)復輔音趙簡化消失,部分地區僅保留帶聲母的二元復輔音;(3)單元音的元音在增加,尤其是鼻化元音;(4)元音長短不壹,與聲調互補;(5)地道復音有鼻音和非鼻音兩種;(6)輔音詞尾趨於簡化,導致元音帶輔音詞尾的簡化;(7)有比較完整和穩定的聲調系統,幫手的數量有增加的趨勢;(8)謂語是後置表達系統(即謂語的語法意義用謂語後的壹萬來表示);(9)構式語素和構形語素之間有豐富的收縮變化;(10)動詞只保留了簡化的屈折變化,已經失去了獨立表達語法意義的功能;(11)動詞具有豐富的體範疇;(12)判斷動詞和存在動詞有兩種詞匯形式來表示不同的人。(13)動詞非人稱和處所範疇;(14)單個萬分之壹表示否定(即在被否定的詞前或後加否定成分);(15)助詞豐富,往往有還原和獨立兩種形式;(16)形容詞和壹些派生名詞有構詞後綴;(17)敬語和非敬語是有區別的。
藏語系
藏民主要使用藏語。按照語言學的分類,藏語屬於漢藏語系藏語支。語言學家用這個語系中歷史文獻最豐富、影響最大、人口最多的兩種語言的名稱來概括這個語系,足見藏語在建立漢藏語系中的價值和歷史地位。
藏語和漢語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但毫無疑問,它們在語言學的分類上是有聯系的。從詞匯上看,漢藏語之間有許多同源詞。語音上,漢藏語都有以元音為基礎的獨特語音結構,不同的是漢語沒有藏語那麽多輔音。語法上,漢藏語都有用虛詞和語序表達語法意義的* * *框架,但賓語和謂語在語序上有區別。
藏語分支包括藏語和門巴語。此外,壹些分布在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的所謂喜馬拉雅語,如布南語、卡那裏語、古戎語、巴興語、瓦尤語、塔克巴語、藏格拉語、穆爾米語、阿博爾語、米裏語、達瓦拉語、阿迦語等,也屬於藏語支。
藏語主要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青海、四川、甘肅和雲南省,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和錫金。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外國語言,如巴爾圖斯語、普裏察語、拉達克語、比提語和洛蓋語,與中國的藏語差別不大。藏語不僅藏族人使用,而且中國80%以上的錯那門巴人以及西藏的部分回族、巴羅人和青海蒙奇的蒙古族也使用藏語。此外,上級民族納西族以及甘肅、青海等藏族雜居地區的回、漢、撒拉族中也有部分人精通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