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漢代,董仲舒提出了“君權神授”論,賦予了君權以神的意義。但並不是說各個朝代都對神權完全敬畏,因為神化君主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掌握它。
先秦時期的《禮記》中就記載了“道行也公”。從此,人們對“公權”有了壹定的訴求。到了漢朝,陳偉通過神話構建了“漢朝神學”,提出天下不是皇帝壹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但也把皇帝上升到了神的地位,把皇帝當成了天子)。
到了漢代,通過占蔔建立了完整的“漢神學”體系,以“漢家天下”代替“漢家天下”,將神學發展到了頂峰。但也正是因為漢家的神合和“天下為公”的觀念,王莽才有了獨攬大權的機會。
第壹,漢代之所以能通過蔔筮之學被神化,在於漢代開國神話的發展、君權神化以及災異論的繼承和發展
漢高祖劉邦,其實也是個武將。在他推翻了秦朝的專制統治,建立了漢朝之後,出現了很多相關的神話。據說漢高祖天生視力好,母親劉維生下他時在大澤岸邊歇息,夢見與神相會。當時電閃雷鳴的時候,太公去找壹條龍在他頭頂盤旋,舒威借此機會進壹步誇大了這個神話,甚至把高祖的相貌和儀態神話化了。
此外,還有高祖斬白蛇的故事。據說劉邦護送壹批農民去歷山修陵,但大部分人在途中逃跑,按罪被斬首,於是劉邦決定放走剩下的農民,自己逃走。在逃跑的路上,壹個農民告訴劉邦,前面有壹條白蛇,他還是回去了,但劉邦挺身而出,拔劍斬殺了白蛇,讓人以為他是天之驕子,是神的化身。
高祖神化的傳說只是漢家神化的開始。到漢武帝時,董仲舒的建議被采納。雖然最重要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也提出了“天人合壹”的思想理念,賦予了君主以神的意義。
利用人們對天、對神的敬畏來強化君主的權威,君主在做出重要決策時,壹般會發出詔書,詔書上有“奉天海運”四個字,說明皇帝所做的決定不是主觀的,而是遵從天意的,讓人對漢朝深信不疑。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並不存在什麽鬼神之說,“天人合壹”只是加強君主專制的壹種手段,但這在當時確實是壹種抓住人心的高明策略。
另壹方面是突變論,這是壹套以天人感應論為基礎,將“天命”與“人事”結合起來的思想理論體系。統治者若能順應天命,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百姓年年豐收。但是,如果統治者違背了天命,天上就會有大災大旱或洪水來說明天命與人事的矛盾。
漢朝在壹定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這種災兆理論,有效地約束了君主的權力,實現了人們對“公權力”的訴求和向往,從而使人們更加信服漢朝。
第二,“漢神學”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倡導“天下不由壹人主,天下由天下主”,賦予了“漢神學”以“公”的屬性。
在原始部落時期,部落首領是通過“退位”的方式選舉產生的。那時,他們屬於“公共世界”。只要他們有足夠的天賦和技能,他們就可以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然而,禹死後,他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齊。從此“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皇位以壹家之名傳下來,但人們對“公天下”還是有些向往的。
先秦時期的《禮記》首次提出了大同社會的思想。春秋戰國時期,《呂春秋》中寫道“天下不由壹人所主宰,而由天下所主宰”。可見早期人們對“公權”有壹定的訴求,希望人人當家作主,而不是“天下為王”。
漢朝時期,起初皇帝也是繼承前代,強調“家”的屬性,加強皇權。所以在很多漢代的書籍中,像“漢家”這樣的說法是常見的。在漢代,尤其是之後,“漢家”基本等同於“劉”,說明天下是劉的天下,“國”是“漢家”,表現出壹種“私”的屬性。
但是,漢朝也相信占蔔和鬼神理論,以便更好地統治。把“漢家”神化,把整個社會乃至皇族納入壹個神學體系,拋棄天下是劉的天下的說法,而主張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讓人們對漢朝有歸屬感,覺得自己也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