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書是人民為國家寫的。

古書是人民為國家寫的。

正確的做法是:人民只關心國家,國家更好。

解讀:民為國之本,國之根本穩,國之太平,出自《尚書·五子之宋》。

正典:《尚書五子之歌》

原文:帝祖有訓,民不可近。人民只關心國家和國家。

解讀:老祖宗早就傳下來的訓誡,人與人之間是習慣親近的,我們不能小看。人民是國家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國家才能穩定。

唯:唯,唯;國家:中國。本:壹點也不。

擴展數據

“民為立國之本,此為立國之本”這句話出自《尚書》五子之歌。這首抒情詩是大禹的五個孫子在流放途中,回憶祖先的訓誡,表達自己的怨恨的壹篇文章。文章第壹句說:“先人有指示,百姓可近,不可下。人民才是國家,國家更好。”

爺爺(大禹)曾經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是可以親近的,不可以輕視和粗暴。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民心安定,皇位穩固,天下太平。雖然這句格言不壹定是於霞的原話,但它確實反映了中國最早的以人為本的思想。

中國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性質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第壹種類型,在夏商周時期,基本上是“天命論”掩蓋下的民本思想,屬於“天命從人”的類型。夏商周統治者認為君權是天命所賦予的,但天命是服從民意的。如果統治者不同情人民的力量,不實行道德政治,命運就會按照人民的意誌轉移到新的君主身上。

如《尚書》中的《五子歌》、《唐史》、《太史公》三篇,分別代表了於霞、商湯、吳州的民本思想。商湯在《唐史》壹書中對的罪行說:“夏有許多罪行,命運註定了他們。現在人多了,妳說‘以後我不會同情我們所有人,但是我會割夏。’只聽妳說夏有罪,我敬畏神,不敢不義。"

周武王在針對商紂王的《泰誓》中說:“天以民為己,天聽民言。人們已經得到了它,並把它給了壹個人。我今天必須去。”正是因為統治者明白了天命服從於民命的道理,才有了以德配天的思想。特別是“小國周”的統治者總結了“大國商賈”滅亡的歷史教訓,進壹步發展了夏商時期的民本思想。

比如《尚書·周樹·蔡中之傳》說:“神無親戚,德為輔。人心無常,卻有福報。”命運不分親友。他只協助賢明的君主。人心對主無常,他只屬於愛自己的王。這也成為後世儒家“民本”思想的來源。

宋、陸九淵《與陳書》:“民惟憂國,實憂社稷。難道他們就願意皺著眉頭心裏不表同情嗎?”

清·西《醒世姻緣傳》17:“人只關心國家,國家更好。國之千裏之內,可借玉食黃圖,而民借之。”

趙卿鎮淮《天上雨花》八:“多好的壹個朝代的宰相,俗話說‘民為國之本,國為平’,妳聽見了嗎?”

鄭晴·關穎《盛世危言》五:“民為國之本,國用得當。官員的工資,軍隊的工資,都是來自民間的。

參考資料:

光明日報-人們只關心棒棒糖,和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