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用武力強行打開了我國的大門。面對這百年不遇的變化,我們的人民必須迅速作出反應。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開始向西方學習,翻譯西方文學。而傳統的漢語詞匯很難與西方詞匯準確對應,所以借詞造字是普遍現象。這些新詞的出現方便了中西融合,但同時也造成了中國人與古人之間的隔閡,尤其是在閱讀古籍的時候。其中,“癌”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讀古代醫書,很少見到“癌”字。但是,這並不代表古人不知道癌癥的存在,也不代表古代沒有針對癌癥的藥方。
西醫認為,人體是由最基本的單位——細胞組成的。壹個成年人的體內大約有30萬億個細胞,需要新陳代謝,但不是永生的,細胞會有壹定的壽命。然而,對於人體來說,這些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因此當細胞死亡時,新的細胞將取代它們的位置。人體內還有壹種細胞叫幹細胞,負責產生新的小細胞來保持人體的平衡。但是,有些細胞會發生變異,變成癌細胞。他們不再服從命令,只想“平躺”,靠人體提供的養分揮霍自己。大部分癌細胞在產生初期會被免疫系統消滅,但如果免疫系統失靈,癌細胞就會迅速繁殖擴散,給人體帶來嚴重危害。
在古代,中醫對癌癥的認識逐漸加深。中醫最早將癌癥歸為“腫瘤性疾病”,分為不同的類型,如腸腫瘤、骨瘤、神經瘤等。但隨著對癌癥認識的深入,人們發現癌癥不同於普通的腫瘤疾病,癌癥的腫瘤特征是獨特而堅硬的。因此,人們開始用“巖石”這個詞來指代癌癥,因為癌癥的腫瘤形狀與巖石相似。古代中醫嘗試了很多方法治療癌癥,但由於癌癥的復雜性,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中醫的探索取得了壹定的成果,發現了壹些對癌癥有抑制作用的草藥。
“03癌”這個詞在中國真的被廣泛使用,這是受日本借詞潮的影響。日本在近代率先融入西方文化,翻譯了大量西方作品。但由於日本文化背景有限,他們開始從中國借用漢字進行翻譯。日本人在翻譯“癌”這個詞的時候,選擇借用“癌”這個詞。後來,許多中國學生去日本學習,他們發現日本創造了許多翻譯西方書籍的新詞。因此,這些中國留學生接受了日語詞匯,並將其送回中國,使得“癌”這個詞逐漸成為癌癥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