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苗繡的起源是什麽?

苗繡的起源是什麽?

苗繡的起源

服飾是“化石”,漢代就能看到中原服飾的影子。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以針為筆,以彩線為墨,把幾百年的苦難和坎坷的遷徙之路繡在衣裙上。

當“外人”對苗繡印象深刻的時候,苗繡被賦予了更多的價值,那些對歷史本能的記錄,如今都變成了可以用金錢衡量的美好。

“中國也有高端服裝。”

“苗族服飾為什麽這麽吸引人?”這是壹個讓魏感興趣的問題。

中央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魏在貴州黔東南州的苗族中長大。“我接觸過許多收集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的人。很多人壹開始收集各民族服飾,後來只收集苗族服飾。在收集的所有民族服飾中,苗族服飾是最大的。”

為了解惑,魏經常問藏家為什麽喜歡苗服。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這是壹件讓人流淚的衣服。有人說它有壹種溫暖的感覺。有人說,從苗繡中,可以看到壹種哲學的人生態度。”

壹位名叫佐藤俊彥(Toshihiko Sato)的日本收藏家告訴記者,他喜歡苗族服飾,因為“苗族刺繡是最精致的”,“沒有兩種刺繡是完全壹樣的”。在北京工作的佐藤說,1996第壹次去貴州的時候,看到苗繡,壹見鐘情。現在他每年都去貴州,民族服裝市場是每次必去的地方。

苗族服飾上的刺繡是藏家熱衷苗族服飾的原因。“許多民族服飾只能得到收藏家、博物館和研究者的關註。只有苗族服飾最受歡迎。無論是專業藏家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喜歡苗族服飾上的刺繡。”魏對自己的民族服裝工藝非常自豪。

苗繡刺繡種類繁多,工藝精湛,使其他種類的刺繡望塵莫及。在中國四大刺繡中,苗繡有20多種工藝。挑繡、縐繡、疊繡是其他刺繡中沒有的技巧。“有壹種‘雙針鎖’的手藝,起源於漢代。這種刺繡方法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但在苗繡壹直保留著。”

苗族服飾的精美做工也讓收藏者愛不釋手。“斷線繡”就是把壹根絲線斷成幾段。苗族婦女用比頭發還細的絲線刺繡,制作壹件張繡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魏說,苗族服飾在巴黎展出時,法國高級時裝聯盟主席戈巴克對贊不絕口。他說,“我們以前認為中國沒有高級定制服裝的歷史,但我在民族服飾,尤其是苗族服飾中看到了這壹點。”

令人著迷的是苗族刺繡的圖案。在中央民族博物館,有壹套“龍船服”。這套衣服上的刺繡描繪了苗族端午節最熱鬧的場景,賽龍舟如火如荼。苗族刺繡不僅記錄了節日、圖騰和英雄,還記錄了苗族幾百年的遷徙歷史。在許多苗族刺繡圖案中,都有水壹樣的圖案。苗族人用這樣的符號表示他們的祖先越過山川,跨過長江和黃河,最後來到西南。

苗族人超強的想象力在刺繡中可見壹斑。在苗繡經常出現的蝴蝶圖案是苗族的圖騰——“蝴蝶媽媽”。壹只蝴蝶出生在楓樹的中心。蝴蝶愛上了水田裏的水泡,蝴蝶生下了12個卵,進化成了所有自然萬物和苗族的祖先。苗族人認為“蝴蝶媽媽”是所有苗族人的共同祖先。

黔東南是蝴蝶種類最多的地區。僅在石洞鎮,就有好幾種蝴蝶形狀,有的長著人的臉和蝴蝶的翅膀,有的長著人的手和腳,翅膀長在背後,像西方的天使。還有壹些幾何刺繡,用非常抽象的線條表現蝴蝶,用來裝飾衣服的下擺和褲腿。

“苗族刺繡使用的顏色也是獨特和大膽的。他們用紅色配綠色,紫色配綠色,紫色配黑色。我們通常認為很俗的色彩組合在苗繡被大膽運用,達到誇張的效果。他們壹點也不俗。”魏對說:明亮的顏色和多彩的圖案正是吸引苗繡人的地方。

“苗族人對織、繡、染藝術的認識,來源於當年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或許可以說,苗族服飾藝術的精致與繁榮是其他民族可以相比的。”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楊遠這樣評價苗族服飾。

衣服不僅僅是衣服。

姜今年53歲。在她家的墻上,有壹張姜的母親穿著苗族服裝的照片。前面和袖子都繡有鮮艷的圖案,褲腿也有刺繡裝飾。石洞苗族人最喜歡的“梭織物”是深棕色的,用五顏六色的刺繡顯得優雅穩重。

我媽身上的這套服裝是我奶奶的奶奶出嫁時做的。後來,我的祖母把它傳給了江的母親。現在,媽媽把它交給了江。江對這件傳家寶感到非常自豪。她說,像這樣做工精細、刺繡精美、歷史悠久的苗族服飾,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

我要求看壹看江的傳家寶。她堅定地搖搖頭,說只有在節日和祭祀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姜沒有女兒,她的兒媳們都跟她學得很好。至於這種家庭服裝是否會傳給她的壹個兒媳,姜還沒有決定。

沒有壹個民族像苗族那樣把女裝看得如此重要和神聖,苗族婦女在縫紉和刺繡上花的時間和其他民族的婦女壹樣多。據1957調查,貴州省臺江縣石洞地區縫制壹件壹級服裝需要427天,縫制壹件二級服裝需要337天。壹個苗族婦女需要不止壹套服裝。女人生了孩子,要花很多時間給孩子背背帶。正是由於吊帶上鮮艷精美的刺繡,苗族吊帶是當今許多遊客和收藏家喜愛的苗族服飾之壹。

江聽長輩說,她家幾百年前從陜西移民到貴州。她現在縫的衣服和刺繡的樣式,和幾百年前她祖上的女人沒有太大區別。

結婚的時候,姜穿著和她媽媽壹樣款式的婚紗出門。當漢族服飾壹次又壹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苗族服飾卻牢牢堅守,數百年來未曾改變。

很多研究苗族服飾的人都很疑惑,為什麽苗族服飾壹代代不變?公認的原因之壹是,這個經歷了太多苦難的民族,在被迫離開中原,向西南遷徙的過程中,以統壹的服飾強調民族團結,保持了自己的民族傳統和文化。

服飾在苗族服飾婚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維系著這個民族的傳統。正因為如此,苗族婦女會用壹生的時間來做衣服。苗族內部有數不清的“婚姻集團”,只有同壹“婚姻集團”的男女才能通婚。區分“結婚群體”的標誌是服裝。

農歷三月十五是臺江縣石洞苗族最隆重的節日,被當地人稱為“姊妹節”。苗族男女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唱歌,喝酒,尋找自己喜歡的對象。苗族男生只要看到姑娘的衣服和母親的是壹個款式,就知道姑娘就是自己可以選擇嫁的人。如果風格不壹樣,就不能上前拉攏。

如果不是苗族人頑強地保留著制作精美服裝的熱情,也許這個民族的習俗和傳統會在移民中被外來的影響淹沒。另壹方面,苗族的習俗也為苗族服飾的世代生產提供了保障。

在苗族婚俗中,姑娘婚後當天或幾天回娘家,“坐家”的時間可能是幾個月,也可能是壹兩年。坐在家裏幾乎是苗族女青年專門花在刺繡上的時間。在這壹天,新娘可以得到家人的特別照顧。她不用做太多的家務和工作,有更多的時間專心刺繡,給自己做服裝,給未來的孩子縫背帶和帽子。

裙子上的歷史

在遊客來到石洞鎮之前,每個苗族家庭都是按部就班地生活,男人在地裏幹活,女人做家務,繡衣服。女兒按照媽媽教的圖案繡,媽媽教龍的時候,她也繡。媽媽教蝴蝶,給它們刺繡。母親為女兒繡婚紗,女兒有了女兒,女兒也會為女兒繡婚紗。

為什麽每壹代人做的衣服款式都差不多?為什麽刺繡的圖案基本不變?那些華麗的圖案是什麽意思?就像家家都要煮飯壹樣,女人學刺繡,學做衣服。在苗族人看來,不需要探究生命本身的原因。

江7歲開始隨母親學習刺繡,現在是石洞鎮有名的剪紙專家。石洞苗族最好的刺繡技藝是“平繡”和“斷線繡”,這兩種刺繡都需要先剪紙,然後按照剪紙的圖案繡在布上,所以剪紙是刺繡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工序。紙裁不好,花就繡不好。

剪紙是壹個故事。根據剪紙,繡成壹片張繡,將繡好的片縫到苗族服飾的相應位置,就完成了壹套精美的苗族服飾。會剪紙的人越來越少,能像姜那樣剪出壹個完整的古曲故事的人就更少了。自古以來,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祭祀儀式中的主持人承擔了記錄歷史的重任。他們在儀式中哼唱的古歌,記錄了苗族人最初對世界的猜測,對遷徙過程的記憶,對天地鬼神的信仰。苗族刺繡把非物質的古歌繡在衣服上,壹片壹片的繡,是苗族人的歷史記憶。

姜從來沒有拿過古歌的模板來剪。故事和圖形都在她腦子裏。壹首古歌至少需要30張剪紙。江拿出壹張剪紙,講述了鑄造日月的故事。畫面中,兩個人圍著壹個爐子揮舞著大錘。“太陽是金子做的,月亮是銀子做的,鑄造它的人是熊公和包公。”江用苗語講解剪紙的故事。下壹張圖是壹個腿特別長的男人拿著壹個洗衣單,裏面有太陽和月亮。江說,太陽和月亮投下的時候,是壹個有九條腿九根骨頭的人用洗衣籃把太陽和月亮挑到天上。從此有了苗族人生活的世界。

萬物起源的想象,羽化成苗族刺繡,由苗族婦女佩戴,那些屬於這個民族的故事代代相傳。

來源:中國民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