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壹衣帶水的日本是孫子兵法在海外傳播最早的國家。735年,日本駐唐朝特使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帶回日本。此後,《孫子兵法》在日本經歷了幾個階段,從秘密收集、逐漸宣傳傳播到研究發展。
武田信玄是戰國時期日本著名的將軍,他非常崇拜《孫子兵法》。他在突擊隊的隊旗上印上了“它像風壹樣迅捷,它的徐如林,它像火壹樣熾烈,它像山壹樣不動”16個漢字,作為他軍隊的信條。今天,這面原始的旗幟仍保存在燕山市雲峰寺。
在德川幕府時期,《孫子兵法》被用中文復制和閱讀,並在日本民眾中流傳。1660年,《孫子兵法》第壹部日文譯本在付梓出版,推動了日本對《孫子兵法》的研究。此後,各種版本的《孫子兵法》在日本被公開抄錄和重印,各種註釋和研究著作大量湧現。
19世紀後期,孫子研究成為日本顯學,此後各個時期都有大量研究成果發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出版了100多本關於戰爭藝術的專著。二戰後,日本偉大的軍事學家佐藤健二撰寫了《孫子思想史論》,系統總結了日本對《孫子兵法》的研究。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學術界對《孫子兵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的消息傳到日本,立即引起轟動,日本媒體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報道。日本民眾對兵法的濃厚興趣、密切關註和極高的研究熱情可見壹斑。
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孫子兵法的核心就是挑戰規則,出奇制勝。規則就是沒有規則,講究策略。孫子兵法表明,我們在出兵之前,需要對敵我雙方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軍事等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預估戰爭的發展進程和勝負的可能性,然後制定作戰計劃。這是戰前用兵的要點。
《孫子兵法》的倫理思想具有明顯的齊國文化倫理特征,即講求“仁”,但“仁”主要用於士卒的管理和教育,同時必須符合克敵制勝、維護國家利益的要求,才能重新“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