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中國歷史上的國內人口遷移

1,先秦時期的人口遷移

黃帝是夏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的首領。據說他自己的宗族熊氏崛起於關中平原中部的淇水谷,逐漸發展,東移至嵩山之外,曾定居新鄭地區,與居住在小野澤(魯西沼澤地區)周圍的蚩尤發生戰爭。結果,以蚩尤為首的夷人聯盟失敗,朱霞各部落得到進壹步發展。

商周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除了以農業為主的華夏族外,還有戎狄族和彜族,以遊牧、漁獵為主。建國前後,商人曾十幾次遷居於此。商代早期,湯做之前有8次遷徙,湯做之後有5次遷徙,都在黃河下遊。

夏末,為了躲避,呂布的孫子鞏留帶領所有族人遷往吉安(今陜西黟縣)。“種田為糧”就是管理田地,種植糧食。“旅者有資,居者有畜”,生產出現過剩。

西周初期建立了71諸侯國,其中以魯、魏、晉、齊、燕諸侯國最為重要。西周滅商朝後,很多分封地都有強大的敵對勢力。例如,馮周的叔叔,姜的老師,商的父親(和太)統治著包括山東半島在內的前博古的土地和人民,並以營丘(今山東臨淄)為其首都。太公到國,起初並不順利。齊國通過不斷吞並東夷,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成為東方大國。可見當時的分封制是以群體遷徙為基礎的。大部分人口遷移都有壹定規模。

春秋時期,少數民族深入華夏民族地區,華夏民族散居在各少數民族地區,形成雜居局面,打破了原有的民族間地理界限。由於軍事、政治等因素,各民族頻繁遷徙。比如戎狄傾向於向東和東南遷徙,甚至東周附近的宜川也能看到戎人。除了自然流動,還有被迫遷移。晉的遷到了晉國“南蠻之地”的江戎,遷到了萊。民族雜居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的遊牧技術,南方的冶鑄青銅器和制作漆器的技術,東方種植的戎蘆(壹種大豆)也傳到了中原。

戰國時期約有2000萬人,分布在北起陰山和遼河下遊,東至遼東半島,南至於海山,西至陜西北部、甘肅洮河、四川盆地、湖南西部的廣大土地上。

2.秦至元代的人口遷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建都鹹陽。“鹹陽富人12萬”,估計總人口在70萬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攻打河套(即所謂的“河南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復河套南北廣大地區後,置三十四郡,復置九原郡。秦始皇為了鞏固在這些地區的統治,於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65,438+065,438年)將三萬居民遷到河北和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開墾生產用地,開拓邊疆。當時叫“新秦”。這種大規模的移民無論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後來,許多匈奴人移居中原,與秦人和其他民族生活在壹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出兵平定南方百越,在此設南海、桂林、大象三郡。次年,又有50萬人移守武陵山脈,與越南人同住。

西漢初年,劉邦把人從關東遷到關中,總數不下30萬人。西漢時期,隨著匈奴戰爭的勝利,漢武帝移民西北邊疆70余萬人。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劉秀接受了南匈奴的依附,使其生活在雲中,並很快遷到明治縣、西和縣。南丹禹還被分為北地、朔方、婺源、雲中、定襄、雁門、戴軍、西河等八郡,幫助東漢王朝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這樣原來撤銷的邊境縣就可以恢復,遷入的人就可以回到原來的家。後來北匈奴壹部分西進,穿過中亞到達歐洲。

自東漢以來,分布在西部和北部邊疆的少數民族人口陸續向內遷移。魏晉時期,內遷活動更加頻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鮮卑、羯兒帖、邊地、羌族,古史稱“五胡”。晉武帝時期,匈奴和“雜胡”從長城再次湧入要塞,達20余萬,分布在晉、陜、甘三省。魏晉時期,數萬光頭鮮卑人遷居雍、梁兩國,壹個乞討群體遷居甘肅隴西。隨匈奴入關的羯族,居住在上黨武鄉(山西長治以北),後散居太行山。氐族最初分布在川、陜、甘三省交界處,集中在武都(甘肅成縣)。舒威爭奪漢中,曹操轉戰天水、扶風、京兆,建都武都。原來居住在甘肅和青海之間的羌人,大部分都遷到了陜西。西晉時期,關中戶籍人口數百萬,氐羌各占壹半。

自西晉末年北方大亂以來,南下長江中下遊的人數已超過70萬。其中居住在江蘇的有26萬人,安徽有1.7萬人,湖北有6萬人左右,江西湖南有1.0萬人。此外,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遷移到上海和廣州。未登記的和附姓的不算。北方難民的南遷,不僅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對南方的進壹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陸商人很早就來到臺灣省進行貿易。隋大業六年(610),派陳率軍攻臺。此後,越來越多的大陸人移居臺灣省,大陸與臺灣省的聯系進壹步加強。

唐初,因隋末動亂而遷居北方邊境的人,大部分都回到了原籍。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黃河流域戰亂不斷,造成了西起關中,東至青島(山東宜都)、齊(山東濟南),南至荊(湖北江陵)、應(湖北鐘祥),北至魏、滑(河南滑縣),千裏無硝煙的悲慘局面。許多人移居南方。

宋朝時期,宋金元的對峙促使北方人壹次次南遷。靖康之亂造成500萬人南遷,可見移民規模之大。與此同時,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也逐漸定居中原。

元朝統壹後,許多漢人前往邊疆,為邊疆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邊疆民族,包括蒙古族人口,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與漢族雜居。

自唐朝以來,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中國定居。元朝時,大批波斯人移居中國。他們與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長期雜居,相互通婚,形成了壹個新的民族——回族。

3.明清時期的人口遷移

《明史》中,太祖、成祖、石火的傳記記載了明朝十幾個移民的情況。明代移民主要集中在洪武和永樂年間。比如洪武四年(1371)六月,“三萬五千人遷居內地。另有三萬二千戶移民大漠定居北平。”⑧洪武九年(1376)十壹月,遷居山西,與真定無產者田鳳陽。⑨永樂元年(1403)八月,“直隸江蘇等十縣,浙江等九省,富於北京。”(10)永樂二年(1404),九月,“山西萬戶遷京”(11)。”屢次轉戰浙西、山西、楚河、北平、山東、河南。又遷東昌、兗州鄧、賴、慶民。另有直隸、浙江等地兩萬人遷居京師,充當挑夫。”(12)民間廣為流傳的“洪洞移民”始於金太祖天府時期(117-1120),洪武、永樂年間達到高潮。山西移民主要來自晉南、晉中,遷入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政府的移民機構設在平陽縣洪洞縣。移民在那裏辦理移民手續後,又動身前往各地,於是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故鄉的代名詞。

明朝洪武年間,1萬以上的軍人及其家屬遷居雲南衛生所。江西向湘鄂情的遷徙始於唐代,止於清代中葉。這壹時期,移民高潮叠起,尤其是元末明初。所以“江西填湖廣傳”這句諺語廣為流傳。兩湖早在元代就開始向四川移民。明末清初,由於天災人禍,四川人口銳減。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川只有118000戶,只有90000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後,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勵移民入川,用優惠政策吸引出逃的四川人,還把移民數量作為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來自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幾個省份的數萬移民來到巴蜀,其中“10個有67個是湖廣人”,所以民間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1840年,四川人口已達3833萬。

清代不僅長江流域人口遷徙頻繁,臺灣省、關東、口外等邊疆地區也開始成為移民熱點。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鎮壓反鄭晴政權之前,清政府嚴禁向臺灣省移民。解禁後,福建和廣東的移民繼續向臺灣西部平原遷移。乾隆年間(1736-1795),臺灣省“福建人幾十萬,廣東人幾十萬”(13)。嘉慶年間(1796 —1820),臺灣人口接近200萬,且多為福建、廣東移民。

清朝順治年間,以優惠的條件吸引關中漢人定居遼東。後來為了保護“聖地”的純潔性,在康熙七年(1668),取消了招人開墾土地的政策,實行了封地政策。乾隆、嘉慶也多次重申禁止開墾的政策。上世紀50年代以前,除了奉天有很多大陸移民外,黑龍江、吉林等地長期人煙稀少。

盡管清政府壹再禁止蒙漢通婚和漢人在蒙古開墾土地,但去開墾土地的漢人卻越來越多。康熙年間,山東、山西、直隸、陜西四省數十萬漢人前往蒙古開墾土地(14)。他們在那裏定居下來,耕種土地,有的成為蒙古王公的佃戶。在漢族的影響和幫助下,以畜牧業為主的蒙古農業生產也得到了發展。

清政府在新疆推行墾田制度,大批綠營人士攜家帶口在天山南北墾田,稱為“軍營”。大量內地漢人也移居新疆墾荒,稱為“人村”或“戶村”。它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4.現代人口遷移。

由於內地人口的迅速增長和邊境地區的緊張局勢,清道光以後,我國人口向關外和口外遷移。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俄國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的大片土地,清廷內外出現了“移民實邊”的討論,封鎖政策逐漸放松。光緒年間,東北三省全部封禁,內地移民蜂擁入關,東北人口迅速增加。光緒三十三年(1907),東三省人口達到1445萬,四年後,宣彤三年(1911),增加到184105。民國時期,移居東北的移民不斷增加,並擴展到北方的吉林、黑龍江等地。12年到19年的8年間,遷移到東北三省的有300萬人。東北三省總人口從民國十年的231.5萬上升到民國十九年的291.9萬(1.6)。

口外蒙古地區也在光緒年間被禁止開墾。哲裏木盟先設局招墾,後來的地區很快跟上。雖然“西進”也是壹種習慣性的人口遷移,但由於自然條件等原因,移民規模遠小於“東進”。漢族人大部分帶著家眷和家人遷往山西、陜西、河北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