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就熟諳兵法,善談兵家之道。連他爸爸都打不過他。後來,趙王中的秦王反其道而行之,讓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軍。趙括是個缺乏實戰經驗,只懂兵法的人。在昌平扭轉廉頗的行動,換了副將,改了軍制,全軍士氣低落。
他改變廉頗的戰略防禦,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壹舉拿下,奪回上黨。長平之戰,趙括只知道按兵法打仗,卻不知道靈活應對。此後,他被秦軍射殺,他的40萬人民全部被俘。趙滅亡了。雖然兵家有輸有贏是常事,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知識引導戰,勝算很大。
2.李時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他註重實踐、調查和驗證。他親自采藥、試藥,用了近40年的時間編撰了著名的《本草綱目》。為了寫這本書,他遍訪千山萬水,歷盡艱辛,傾其壹生!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理論來源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只有實踐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為了科學實驗的成功,愛迪生沒有整天埋頭學習,而是夜以繼日地練習。為了練習,硫酸差點毀了他的眼睛,強大的電流差點要了他的命。但他仍然為科學事業不懈努力,最終造福人類。
實踐活動的意義:
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在認識了自然規律,在勞動者頭腦中形成了內在尺度之後進行的。內在尺度不僅反映了客體的內在規律,而且反映了人類改造和利用客體的願望和要求,反映了人類生活和勞動的需要和目的,反映了人類的本質力量。
通過勞動,人們在產品中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念,使物體人性化,同時也使人性對象化。
實踐通過主體的對象化和客體的對象化發揮著創造性的作用。實踐包括三個方面:實踐主體、實踐客體和實踐手段。主體是指在壹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下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個人或社會群體。客體是指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指向的客體。主體對客體具有能動作用,客體對主體具有制約作用。
主體的對象化是指人通過實踐將自身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客體,即主體通過客觀活動向客體的滲透和轉化,即主體的對象化。比如人類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制造先進的生產工具。客體的主體性是指客體從客觀客體的存在形式轉變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客體失去了客體化的形式,成為主體的壹部分。
物體和外界事物的形態、屬性和規律,開闊人的視野,發展人的智慧,增長人的才幹,豐富人的情感,錘煉人的意誌,從而轉化為個人的品質和能力。比如人類通過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獲得了新的知識,提高了人們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