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考古中,專家發現了4000多年前貓的蹤跡,刷新了《詩經》和《禮記》對貓的記載。20世紀90年代,專家們還在山東臨淄時代遺址發現了壹個與家貓非常相似的動物下頜骨。非常著名的考古學家吳汝劄根據龍山文化發現的貓骨等實物證據,表明中國養貓的歷史至少在4000年前。
南北朝至隋初,貓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由於其捕鼠的天性,中國人知道並喜歡這種小巧聰明的動物,它成為古人眼中殺鼠和保護糧倉的聖物。《詩經》記載,商周時期有祭祀八種聖物的祭祀活動,稱為“巴臘”,其中就有對貓的崇拜。原因很簡單,就是《禮記》“古之君子必報之,貓為之食田鼠。”
從此,捕鼠貓受到人們的尊敬,並被引入人類居住區。時間久了,神壇上的貓變成了世俗社會的貓,野生的貍貓變成了家養的貉奴(古人對貓的愛稱),捕鼠英雄也漸漸變成了人們家中的寵物。從此就有了貓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