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它可以證實,伏羲是第壹個人類國王崇拜泰山3。
——伏羲是生活在泰山腳下,以蛇為圖騰的氏族。俗話說,伏羲是壹條有龍瑞的蛇。
考古發現證明伏羲不在河北、河南、甘肅,而在山東,在山東泰安。
關於考古的視頻可以搜索-優酷網-考古-“山東寧陽縣史前蛇圖騰祭祀石碑”原圖可以點擊“中國文物信息網-文博論壇”
人蛇龍伏羲文化-
寧陽縣黃山史前文化遺存調查
壹.地質和掩埋
黃山,位於山東省寧陽縣鶴山鄉,海拔約60米。上侏羅統由於風化和人類活動已經支離破碎,山坡上散落著許多史前和地質化石。也許,這些數量眾多的古生物(包括恐龍)化石成為了“龍”文化起源的重要因素。這裏的巖石也留下了地質事件的遺跡,比如海水的快速幹涸,火山的猛烈噴發,以及強震後各種生物的絕望掙紮。壹個坍塌已久的洞穴和人工制造的巨石上的水性沈積物也記錄了人類的災難。
從暴露的剖面來看,這個遺址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壹期為土壤和碳酸鈣群的準頁巖,其石器多為劈砍工具或石屑。碳酸鈣外殼中埋藏著許多石器。第二階段為全新世地層,根據陶器的情況和石器的形狀,應在新石器時代中早期。此外,在這壹時期的剖面上,還清楚地暴露出壹條溪流的遺跡。整個遺址的面積應該在4萬平方米以上,目前保存或部分保存了壹半左右的原始地層。
二、調查結果
根據實地調查和對部分文物的研究,結合地層和墓葬發現,這裏的遺存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時期,可能貫穿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之間10萬年以上的間隔。但有確鑿的證據,毫無疑問,這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跡。
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這壹時期遺留的石器有錐、刃、鉤、類等。有多種形狀,如斧、刀、霰、鉤、球等。有近50cm的石鑿和石斧,刃寬超過15cm;還有拇指大小的刮刀;重要的是,這是壹個史前祭祀場所。這應該是壹個祭壇。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它的殘跡。南北長約30m,東西寬15m。它是用30多厘米厚的石頭鋪成的。在它上面,發現了蛇的祭祀碑,刻有類似星圖的石碑,以及少量陶器碎片。
1.獻給蛇神的石碑。這塊石頭重約2噸,高1.90米,寬1.47米,厚0.3米。它的表層是地質時期的圓形卵石,下面有松軟的石灰石灰巖,所以由於水的溶解,在它的周圍形成了很深的凹槽,但上面也有很多水溶性的石灰層。正面是尖稍長的五邊形,整體呈心形。這塊石碑中間躺著兩個類似蛇的化石;上面是壹條壹米左右長的大蛇,巨大的頭粗如搟面杖。它的身體豐滿,色彩鮮艷,栩栩如生。觀者身心震撼。她下面的那個,頭和上半身陷進石頭裏,只露出下半身。這顯然是當時人們用來祭祀的神聖之物。為什麽幾種蛇的化石會被我們的祖先奉為神靈?而他們腳下巨大的生物化石對他們來說又是什麽?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塊石碑是“龍的傳人”的祖先;因此,我們應該尊稱這塊石碑為“祖龍碑”。據推測,石碑的基巖和蛇化石應該是幾千年前形成的,發現它是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被鑿成碑祭祀的,但也不過壹萬年——人間滄桑在此!
2.石頭崇拜,尤其是“花石”。在當時,人們非常重視帶化石的石頭:除了上述的石碑,還有恐龍骨骼和半胚胎化石,三葉蟲和其他圖案的石頭等。他們把這些帶花的石頭做成壹定的形狀(如石碑、石斧或劈砍工具),很可能用在巫術或祭祀中。他們可能認為這些石頭上的“花”有神奇的力量,或者可以與神靈交流。正是由於先民們對這塊石頭的崇拜,才在這裏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化石資料,包括:
(1)附類似大熊星座的“王”形石板。這是壹塊淡黃的三角形板巖,已經風化磨損嚴重,在長期的掩埋中已經破碎,但是在它們的斷口處,已經被礦物晶體緊緊的粘在了壹起。它的正面是壹個等腰三角形,頂角約40°,高43cm。其中心(底邊高線與中線的交點)有壹直徑為3cm的圓形紫紅色沙石,頂角平分線左側有壹高約2cm、直徑為1.2cm的圓形凸起。還有壹些圓形突起和凹坑。把大熊座的星圖和石板上的坑對比壹下,幾乎壹致。這塊石板的意義在於它的工具性。這大概相當於早期的“標準表”,頂角的突起應該代表耀眼的星星。事實上,這些坑是植物的化石遺骸,但它們的分布與天空中的星星相似,人們積極加工和利用它們。看到這塊石頭,我們不僅會想到甲骨文中的“王”字,還會想到兩者是多麽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