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大音希聲的含義

大音希聲的含義

古今學者對“大音希聲”的理解大致有五種解釋:壹是認為這是指最大的音樂沒有聲音;二是認為最響的聲音(即音樂)聽起來稀疏;第三,認為“喜聲”是“無聲”的意思,但這個“喜聲”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是“無聲勝有聲”的同義詞,雖是“喜聲”,卻被稱為“大聲”;第四,認為“大音希聲”是天籟,“望”解釋為“希望”,就是不用耳朵聽,用眼睛看永恒和諧的巨大“天籟”;第五,認為“大音”是和音,“希望音”主要是指音樂情感之音的超越。

如何理解“大聲音、好聲音”的解讀,必須以老子的整體思想為參照和前提。只有正確理解《老子》全書的思想,才能體會到“大嗓、樂嗓”的真諦。老子“大音希聲”的提出是基於其哲學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核心。所以,研究“大音希聲”必須從老子之道入手,然後才能談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和“大音希聲”的含義,下面將詳細論述。

老子的書有五千字,也就壹個字“道”。老子認為道由自然而生,是萬物之本、之源,“能為天地之母”(第二十五章),所以“道生壹、二、三、三事”(第四十二章);道的地位是崇高的,“孔德之容只以道為基”(第21章),“人、地、天、天、道皆自然”(第25章);道是無聲的,無形的,實際存在的,不可預測的,絕對無限的。“孤疏,獨立不變,走來走去無危險”(第25章),“只有漸行漸遠,漸行漸遠,包括意象;我發呆,裏面有東西;有本質在裏面”(第21章);道是無形的,是神秘的,所以“見其頭不見其身,而後不見其身”(第十四章);人掌握了道的規律,就可以無所不能,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用其極。“道鈍,用之無益,道深,似萬物之宗”(第四章);“牽著大象,世界走”(第35章);“道常無為而不為”(第三十七章);“天之道,勝而不爭,應而不言,不請自來,足智多謀”(第七十三章);統治者在以道治民時,應該這樣做:“以過去之善為道者,必不昧於民。民難治,而智也”(第65章);“是以聖人之治,空其心,強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第三章);“棄智,人受益百倍;奮不顧身棄義,百姓孝順;巧妙地放棄

利,盜賊壹無所有”(第十九章);為了便於統治,不應該讓人民有知識有文化,而應該“無憂無慮地學習”(第二十章),杜絕壹切知識。

從《老子》對道的論述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第壹,《老子》中所說的道是萬物之本,世間萬物皆由此而生。它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其次,對於世界而言,道既是無聲的,也是無形的。是最高的理想狀態,很多人都能達到。第三,以道之法治天下,無為而治,不戰而勝。但是,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們必須實行愚昧政策,剝奪人民掌握和享受文化的權利,滅絕智慧和文化。

本文以《老子》中的“道”的哲學思想為基礎,對其音樂美學思想進行分析和總結,發現《老子》將音樂分為兩類:壹類是“道”。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樂,即無為的自然之樂;另壹類是世俗音樂,即人為的、不自然的音樂。道的音樂符合道的特性,道是壹切人造音樂的基礎,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它是最美的,無聲的,也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人造的音樂好聽,所以會讓路人駐足,但這種有聲音的音樂之美是世俗的,是暫時的,會讓人失聰,所以不可取提倡。對於聖人來說,在治理百姓的時候,要“服胃,不服目的”。所以要廢除耳目享受和包括音樂在內的壹切文化,這樣才能統治世界,才能達到老子所希望的“無為而治”的境界。

基於以上認識,下面我們來分析壹下“好聲音、好聲音”的思想內涵。“大嗓好聲音”這句話出自《老子》第四十壹章,全文是:

上士聽了話,勤奮工作;中士聽說,活下來就是死;下士聽了笑了。光笑是不夠的。是基於建議,說:若明道無知,若入道,若退,若驕;若為谷,若廣德不足,若建德為(女於),質真香;白若受辱,慷慨無角,大器晚成,大象看不見。道是隱而無名的。夫唯道,始善成也。

《老子》在這裏列舉了五種現象來說明道的無為境界,即大白屈辱,慷慨無角,大器晚成,聲大而不見象。即最白的看似骯臟,最方的沒有棱角,最大的樂器最終完成,最大的音樂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象。

這裏對《尹達Xi聲》中“Xi聲”的解讀,對於理解文意至關重要,上述文章中五個觀點的重點也集中在此。筆者贊成“望聲”或“無聲”之說,基於四點理由:第壹,本文第十四章老子有“我不聞其聲”這句話,與之並列的句子是“我不見其聲,我聞其聲”和“我不聞其聲”。易《廣雅》解釋:“滅也”。略,《爾雅》解釋:“無”。易、、衛是相對的,應該有相同的意思,所以“”應該解釋為“無”。

其次,“大音希聲”與“大象無形”相對。從語法上講,“喜聲”的“希望”應該是“無形”和“無”的同義詞。

第三,歷代很多學者都論證過這壹點。晉代王弼在《老子註》中說:“欲聞其未知。.....有發言權就有分,有分就不做官,不做生意。如果分裂,就無法統壹大眾,所以有聲音不大。”宋河上工《道德經》註:“默即望。”薛明回族的老姬子解說:“大音是多音之本,反孤而無聲。”高峰《重序老子補正》註:“望猶無聲。”他們都對“Xi聲”有明確的解釋。

最後壹種說法來自於“道”本身,是老子在討論對道及其起源的不同態度時提出的。道既是無形的,又是無聲的,處於壹種“孤獨寂寞”的超然狀態。大聲是老子提倡的音樂,所以要符合道的特性,絕不會以聲“聾”。所以“望聲”不是“聲”,而是“無聲”。

既然“望聲”是“沈默”的意思,那我們再來分析壹下以上五個觀點。第二種觀點把“大音希聲”解釋為疏聲之樂,即聲之樂。

上面已經證明了,“大聖樂音”的“樂音”不是“稀有音”,而是“無聲音”。所以“大音希聲”是聲音的喜悅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這裏就不贅述了。

第三種觀點是將“希望的巨大聲音”解釋為“無聲的講述比有聲的講述更多”。雖然也承認《希望之聲》是“沈默”,但認為這種沈默存在於另壹種聲音中,只是表演中的停頓。此時的寂靜是為了更好的積累和渲染聲音,可以達到聲音無法達到的效果。其實質是肯定聲之樂,老子否定聲之樂。

第四種觀點的合理性在於“大音樂音”是無聲的快樂,但解讀“希望”是沒有依據的。上面解釋過,“望”是“無”的意思,《老子》裏說得很清楚,“大聖樂音不可見”,“大聖樂音”和“象”是對立的,“樂音”從原文的解釋來看,大聖樂音和嗅覺有關,象和視覺有關,所以《老子》在第十四章解釋說“若不見,謂之外,若不聞,謂之望,若不打,謂之微。”所以“望聲”就是“寂靜”的意思,“望聲”的“大響”不是自然的喜悅,而是聽不到的寂靜的喜悅。如果把“希望”這個詞解釋為“希望”,那麽“大嗓門,快樂的聲音”這句話在語法和意義上都無法解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觀點是不能成立的。

第五個觀點把“大音”解讀為符合道的音樂無可厚非,但把“希望音”看成是對音樂情感音的超越是不夠的。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這裏,“聲”和“形”是相對的,“聲”是聲音,而不是音樂的情感聲音。如前所述,“希望”毫無意義,對超越的解讀不僅毫無根據,而且毫無道理。因此,這種觀點不能成立。

綜上所述,如果把老子的整個思想作為參考和前提,第壹種解釋是最恰當的,也是最符合老子本意的。所以,筆者認為“大音、樂音”應該理解為最美的音樂是無聲的音樂,即老子所提倡的道的音樂,符合道的特性,無形、無聲、不可聞、不可聞,但卻是壹切聲樂的源泉,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老子》用“大音”排斥對立的“五音”,用無聲的音樂排斥有聲的音樂,從而達到取消壹切有聲的音樂的目的。“大嗓、樂聲”的命題對探索音樂的神秘意境有重要作用,其追求自然、無為的思想也有利於音樂的自由發展。但它主張廢除壹切人造音樂,從而剝奪了人們享受音樂的權利,不利於音樂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也對後來的音樂美學思想產生了負面影響,對此我們不能不加以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