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壹部世界古書。

壹部世界古書。

本書由陌陌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2012。主要分為以下幾章:

(1)話到七分,酒到微醺——話的世界;

2利益很重要,不要忽視利益的考量。

傷害什麽就不要傷害別人的臉。

(4)人要掌握壹些分寸。

不要抱怨人性,要理解人性。

朋友之間沒有利益,商人之間也少有友情。

⑦職場生存要註意世故。

⑧社交中要註意人情世故。

⑨情緒也要有分寸。

這本書總結了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壹些問題和困惑,並分析了其原因,從人性的角度解釋了許多現象和問題的合理性。通過這些分析,給出了很多具體的應對世界的意見和建議,是人生考場上的參考書,可以幫助人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這本書傳達的思想並不是它獨有的,市面上也有很多類似的書。雖然他們“編造”的故事不同,但傳達的道理基本相同。

總的來說,這本書算不上經典,但很實用。

正如本文開篇標題所言,大多數人壹生都要經歷兩次考試。當我們步入職場,步入社會,漸漸發現,真正決定人生命運的,往往是人生第二次隱形考試。

關於人生中無形的考試,有很多過去的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在前幾年,網絡和書架上充斥著盜竊、成功和引用“成功人士”如杜的話。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絕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生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對這方面“備考資料”的需求似乎變得少了。

客觀來說,人生這場考試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如果非要找壹個終點,那大概就是生命的終點。壹個人只要生活在社會上,就總會經受考驗,這就是所謂的“人情世故”。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人情世故?通過這本書的內容,結合個人的生活感悟,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說實話,這個要求是反人類的。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習慣從個人的角度去看整個世界。而人壹旦想成為馬克思所說的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不能再以自我為中心了。

我們必須在人性之外看人性,這樣才能明白人性才是推動生命進化的核心力量。如果壹味的秉持高度的自我意識,認為別人應該永遠為自己服務,與自己合作,這樣的人就只有掌握稀缺資源的份,壹旦失去權力,就真的被忽視了。

中國傳統文化羞於談利益,這是儒家文化的特點之壹。既然是文化,就會成為每個人心中的行為習慣,無論如何也消除不了。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通過無視利益來否定利益的存在。不管他們是否關心,利益存在於各種生活活動中。從國家的經貿外交到商業領域的喧囂,到朋友圈,到家庭內部的父母愛人,都離不開利益。

但是,尊重利益並不意味著利益至上,而是走向了另壹個極端。我們既不能忽視它,也不能把它作為唯壹的方向。最正確的態度是記住它的存在。

但是人總是有缺點的。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只是壹個理想的目標,真正能完全符合要求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如果有這樣的人,就不會有孟子所說的“三省自救”,聖人尚且要自省,何況普通人。在人性深處,總有那麽壹部分是壞的,黑暗的,很難拿到臺面上來。但是,它決定了人的壹些行為和觀念就像食欲和性欲驅使人進食和繁衍壹樣。作為人性的壹部分,這種“缺陷”是與生俱來的,雖然不能說是惡。

這本書表達的東西很多,看了壹遍也記不全。需要在生活中反復實踐,體會,提高。客觀來說,不同的人在應對世界的能力上差異很大,甚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有的人生來就是社會專家,有的人生來就是自怨自艾。造成這種現實的原因,既有出身家庭的成長環境,也有後天養成的方法。不管是什麽原因,通過後天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永遠是個人可以做的事情。這本書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這本書雖然講了很多道理,但是道理和實踐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掌握這本書的內容,遠不是看完就完事了,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反復實踐,通過實踐經驗逐步強化對人生哲學的理解。

就像生活中的很多大道理,其實中學之前幾乎都是在課本上學到的,但是有多少人成功運用了呢?

所以,讀這本書和其他書有很大的不同。有些書開闊了讀者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知識。反復閱讀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加強他們的理解。對於這本書,更多的重點應該放在實際應用上。如果沒有實際應用,可以說基本上是白讀了。

書中寫的壹些好詞總結分享如下:

(1)多談對方在乎的、引以為傲的東西,是壹種懂得人情世故的方式,但很多人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們往往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聊自己喜歡的話題,聊自己引以為傲的事情,導致對方不感興趣,甚至不耐煩。每個人都喜歡說自己引以為傲的事情,這對於想要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成功的人來說,無疑是壹種心理上的弱點,但對於交往對象來說,這也是壹種心理上的突破。至於妳如何把握這壹點,直接關系到人際交往的成敗。

(2)所以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盡可能忘記自己,不要老是說自己的事情。妳的生活不能引起別人的興趣。每個人都喜歡自己最了解的東西,所以在交流中,盡量引導別人談論自己的事情或者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這是讓對方開心的最好方法。當妳用心傾聽對方的故事時,妳壹定會給對方留下最好的印象。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很多人既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又有做觀眾不願意展示自己的心態。所以當妳愉快地使用“我”的時候,別人可能會感到厭煩。

(3)互利是人際關系的最高境界。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互惠互利,往往很難維持彼此的友誼。對於在興趣領域打拼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只有各取所需,互惠互利,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在別人的幫助下獲得更多的利益。只有互利才能讓我們的關系更加牢固。犧牲壹方利益,讓另壹方受益,是絕對不可能創造出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的。甚至夫妻關系的穩定,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互惠互利的原則。

(4)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還有交朋友,建立友誼的原因。人際關系的產生在於價值觀的交換和資源的互補。妳從他那裏得到支持,他從妳那裏得到安慰;妳欣賞對方的坦誠,對方欣賞妳的智慧。雖然有人可能會認為把人際交往和需求交換聯系在壹起是庸俗的,或者褻瀆了朋友之間真誠的友誼,但這種交換的本質是不可否認的。如果沒有價值觀的交流,人際交往就像無根之樹、無源之水、空中樓閣,永遠不會長久。

我們總是喜歡教別人怎麽做事,卻厭倦了被人指手畫腳。尤其是面對比自己小,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這種心理更加明顯。

(六)中國的傳統教育教導我們要誠實,說真話。所以,人們以“直”為美來行動和說話是沒有問題的。但有些人壹下子就走極端了,什麽都不做,只會直來直去,只想著老實,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這不是正直,而是魯莽,這真的與傳統教育的仁愛和寬恕背道而馳。這樣做的人往往會引起反感,甚至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災難。

(7)我們不需要認為自己是高尚的,而是鄙視那些跟風的人。要知道,世間人情自古以來都是壹樣的。權力、財富和地位是世俗生活最現實的追求。人們湧向有權力、有錢、有地位的人,這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