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前,1629年(明崇禎二年,晉天聰三年),建立文學館,以“翻譯漢書”,“記錄本朝得失”(《東華錄·天聰三年》),屬於文化學術機構性質。1636年(天聰十年)十月,皇太極稱帝。登基前壹個月,他下令將博物館擴建為內三院,作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央輔助機構。第三內院是內史所,負責起草詔令,編纂文書;內部秘書處,負責管理和起草外國文件和法令;弘文醫院負責講課和註釋歷史,頒布制度。入關後,1658年(順治十五年),內三院改為內閣,由大學士、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組成。它負責起草和傳達詔令,提交標題,並代表他人批準草案。清朝的內閣名義上是中央輔政第壹,但在明朝中後期並不具備內閣的實權,因為雍正之前,軍國主義者在王的會議手中是務實的,雍正之後,又轉到了兵部。內閣的最高官員,大學士,雖然德高望重,但實際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給皇帝寫文書,下命令。
2軍事部門的設置
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康熙帝於1677年(康熙十六年)在宮內設立南書房,又稱南齋,將他信任的翰林官調入室內處理事務,為他起草重要詔令或傳達詔令。這個機密團隊的建立,實際上削弱了部長會議和內閣的權威。許多重要的政府事務不再提交大臣會議和部長會議討論,許多重要的命令不再提交內閣起草。在雍正帝,為準備鎮壓西北準噶爾貴族的叛亂,於1726年(雍正四年)在部內設置軍事機房,在皇宮宗龍門辦公,1729年(雍正七年)正式改為兵部。軍部由皇帝任命的滿族部長* * *組成。起初只是壹個臨時性的軍事行政機構,後來逐漸發展成為處理國家軍政事務的常設核心機構。“軍圖總有照應”(《清稿》軍部尚書年表)。但軍部的統治權力完全來自皇帝,軍務大臣“只為立傳和寫作,不能在裏面畫壹點贊”(趙翼:《屋檐下雜記》卷1)。兵部成立後,王會議形同虛設,於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被乾隆皇帝取消。內閣也名存實亡。
3清代大興文字獄
大興文字獄建立於清代,絕非偶然。首先,這是因為清朝進壹步強化了君主專制。清廷為了確立其專制統治的囂張氣焰,不允許民眾有絲毫的不滿和反抗,稍有懷疑,就是刀斧接踵而至的嚴厲鎮壓。其次,是由於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雖然極力標榜“滿漢融合”,但實際上為了保護滿清貴族的特權,處處實行“崇滿為先”的原則,對占多數的漢人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為了防止漢人的不滿和反抗,他們特別註重加強意識形態統治,甚至采取血腥鎮壓的方式鎮壓反清思潮,設置了100多座文字獄。
清初方孝標的《雲貴文姬》記錄了明末清初的反清鬥爭。後來寫《南山集》的時候,就收錄了方記得的東西。當康熙皇帝知道這件事時,他認定戴名世犯了叛國罪,殺了他,砍了他的四肢。戴名世家所有的成年人都被處決,並暴露在大街上;未成年分配邊境土地。當時方小標已經死了,方小標被挖出來宰了。方的後代和為方的服務的親屬也被判死刑,所有出版、作序和藏匿《南山集》的人都被判絞刑。後來康熙皇帝見判死刑的人太多,就把絞刑改為鎮守邊關,把方壹家分到黑龍江。南山集監獄牽連數百人。清代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主義的統治,使得許多知識分子埋頭於古籍的審訂,不敢過問政治,束縛了他們的思想。
康熙帝獎勵屯田。
康熙皇帝登基後,中國還有大量的荒地,比如四川。直到1671(康熙十年),仍有“可耕之地,無人耕種”(《王先謙:東華錄·康熙王朝卷11)。他積極獎勵墾荒,采取了許多措施。首先,實現“重命名字段”。明末農民戰爭期間,王占領的大量農田被佃農開墾,有的則在清初被農民棄耕開墾,有的則處於荒蕪狀態。1669年(康熙八年),下令“前明廢棄封建土地,賜原種,改屬私有,改名,永為天下業”(《清通典天誌》)。二、承認農民開墾荒地的所有權。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河南《墾荒事項》規定:“凡土地數年未耕者,棄之,日後若熟,原主人不得再問”,並“賜印,準其永作”(《清文獻通考》卷1)。第三,放寬開荒起始期。從1671到1684,各地填海造地起始年限由原來的3年改為4年或6年加10年。1679之後,雖然浙江沿海地區三年復分,其他壹些地區六年復分,1684,山西等地仍然保持著10的分支例子。第四,為開墾荒地的人提供壹定的生產資料。規定:“移民給官村,困難戶借官牛,塘溝用於修官錢”(《清聖實錄》卷二十五)。五、為了說服培養或多或少的試官。條文:地方官“有田者升遷,無田者為難”(《清文獻通考》卷二)
南京\廣州等地的絲綢業後來居上。
蘇州是明代最著名的絲綢業,明清時期遭到破壞,康熙時期得到恢復,幹勇得到發展。當時“蘇州東城學織比別家多,專其業,不下萬人”(乾隆《常州縣誌》(卷16)。南京的絲綢業發展更快,超過蘇州,居全國第壹。南京的絲織業集中在聚寶門,那裏“居民不下千人”,而機剪工則居住在孝陵衛壹帶(甘:《白色故事》卷八)。全市有3萬多臺織機,其中緞紋織機通常由132個部件組成,抽出的經紗數壹般為9000根,有的多達17000根。“江絲”、“貢緞”聞名全國,人們都說“江絲貢緞之名,天下第壹”(同上)。廣州的絲綢業也發展迅速。到乾隆時,織工已有數萬人,所生產的紗、絲質量遠勝南京、蘇州,贏得“廣州天下第壹”的美譽(乾隆《廣州正史》卷四十八)。
景德鎮瓷業的規模比過去更大了
景德鎮的制瓷業在明末清初遭到嚴重破壞,之後逐漸恢復。至幹勇時,該鎮已“數十裏闊,陶戶千戶”(《道光浮縣誌》卷八),全國瓷業中心地位得以恢復。景德鎮瓷業有官窯和私窯兩種管理形式。官窯重建於康熙十九年(1680)。有58個窯,包括燒小器皿的青窯,此外還有30多個缸窯魚缸。彩窯造彩》(康熙《江西通誌》卷二十七)。據乾隆五年巡撫唐穎報告,“每年錢數數萬金,所得瓷器大小不下數十萬件”(《道光《浮梁縣誌》序,舊序)。其中,五色粉(紅、黃、藍、綠、紫)的瓷器被稱為“粉彩”(又稱“柔彩”),尤其是“雍正朝美,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光彩奪目,做工非凡”(道光《浮梁縣誌》,唐穎《陶圖說》),幹勇統治時期民窯有200-300個區域,“常年有數十萬工匠和丈夫對著幹”(同上)。民窯有三種窯戶,自己燒自己建窯的叫“窯戶”,代燒官窯或其他戶的瓷坯的叫“窯戶”,代燒其他戶的瓷坯的叫“窯戶”。生產的瓷器種類繁多,除官民燒外,其他產品全部作為商品投入市場,銷往全國甚至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