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染色翡翠原石的鑒定方法

染色翡翠原石的鑒定方法

翡翠原石的鑒定方法1:光澤。翡翠經過強酸強堿浸泡後,結構疏松,未充滿前表面有溶坑,使其擴散,光澤減弱。翡翠原石在加入樹脂或塑料等有機填充物後,往往會出現樹脂光澤或蠟光澤或玻璃光澤混合樹脂光澤和蠟光澤。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翡翠原石的鑒別方法二:顏色。因為翡翠的結構被破壞了,原來的光學性質也發生了變化,所以“B”級翡翠的顏色分布沒有層次感。經過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綠色雖然還是原來的顏色,但是經過酸溶液浸泡後,底色變白,綠色分布浮動,原來顏色的取向也被破壞,看起來不自然。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翡翠原石的鑒定方法3:結構。翡翠原石被強酸強堿腐蝕後,壹些物質被帶入帶出,沿礦物晶體在表面和內部形成溶解,產生內部連通的裂紋。在透射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內部縱橫交錯的裂紋。在反射光條件下,表面的蝕坑或蛛網狀網狀結構清晰可見。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翡翠原石的鑒別方法四:表面特征。由於填充物與翡翠原石的硬度差異很大,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原石在原生裂紋處出現明顯的溝槽,填充物明顯低於兩側,許多裂紋形成縱橫交錯的溝壑。在大的“溝渠”中可以看到膠結物或殘余氣泡。最近加工工藝較好的經過漂白、填充處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沒有這種現象,需要更加仔細的觀察和判定。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翡翠原石的鑒別方法五:密度和折射率。經過漂白和填充處理的翡翠原石,密度和折射率大多略低。密度為3.00 ~ 3.43 g/cm,折射率約為1.65(點測)。但由於翡翠原石的礦物成分復雜,壹些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也可能較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為參考數據,通常不能作為判斷翡翠是否被填充的依據。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翡翠原石的鑒別方法6:熒光。無或弱強紫外熒光,熒光分布均勻或斑片狀。早期的“B貨”翡翠大多有熒光。短波:弱、黃綠色或藍綠色(藍白色);長波:中到強,黃綠色或藍白色。但目前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通常熒光強度很弱或沒有熒光。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翡翠原石的鑒定方法7:放大檢查是鑒定翡翠這種處理的有效方法。分為表面觀察和內部觀察。

通過用反射光觀察樣品表面,通常可以看到三種情況:

①表面可見分布較為均勻的蛛網狀或溝狀裂紋。這個肯定是漂白的,用翡翠填充的。但要和打磨不好造成的麻面相區別。漂白填充處理的翡翠裂紋邊緣光滑,“祖母綠”不明顯;而拋光不好形成的麻面坑多為三角形,邊緣銳利,分布不均勻,多以粗顆粒出現,明顯是“祖母綠”。

②表面打磨較好,但局部小裂紋相對集中。這是因為翡翠經過漂白填充,再經過精心打磨,使得表面更加光滑,局部的微小裂紋是被破壞的翡翠顆粒之間的微小縫隙沒有完全填充的表現。

③表面極其光滑,很少有細小裂紋,但表面有許多類似“祖母綠”反射的亮點。亮點往往分布在粗顆粒的表面或內部,而不是解理面上的片狀閃光。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很多小亮點是小氣泡,是因為充填處理時沒有將縫隙中的空氣全部排空而保留下來的。

用透射光觀察翡翠的內部結構。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結構疏松,晶界模糊,顆粒破碎,解理不連貫。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翡翠原石的鑒定方法8:熱反應。“B”級翡翠的膠質在200 ~ 300℃加熱後碳化。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翡翠原石的鑒定方法9:敲擊反應。經過漂白和填充後,翡翠的結構被破壞,礦物顆粒被膠體填充。所以輕敲後會發出沈悶的聲音,明顯不同於天然玉石的清脆聲音(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玉鐲的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