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唐詩選本
寫詩難,選詩不易。自唐代以來,已有數十部選本,但能傳世的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正如紀曉嵐所言:“唐代尋詩,如同山野尋料,可以互相取長補短。自明初以來,詩派屢變,論唐詩者亦如此,各持偏見,未能認同中聲。”也就是說考生思想狹隘,固執己見,不夠全面。筆者認為,所謂全面,應該包括五個方面:壹是要充分表現時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都要有詩。二是充分體現作者的面貌。壹個作者的詩歌風格是多方面的。比如李商隱,以美著稱,但也有韓貝這樣氣勢恢宏的作品。第三,要充分體現名家、名篇、名句。有些作者並不出名,但也有傳世佳作。第四是要體現不同讀者的要求,即能夠欣賞雅俗。第五,評論要充分反映作者和詩的優缺點和疑點。要達到這個要求並不容易,有四種訪問差的書,簡單評論如下。《唐詩三百首》比較全面,但其編纂和選本比較保守。孫鑄(從恒堂退下來的秀才)做了十六年秀才。自序選詩的原則是把千家萬戶的膾炙人口的詩換掉,把最膾炙人口的作品選出來作為家書,真正做到了“家有膾炙人口,家有系列”。* * *選77所學校,寫302首詩。主要是盛唐時期,有150首,尤其是李白、杜甫、王維,選了98首,達到全書的1/3。其次是田園派的孟浩然、邊塞派的岑參、高適和王三(王昌齡、王翰、王之煥)。中唐時期,以魏和劉長卿為代表,他們的詩作達65,438+00多首。雖然白居易只選擇了6首詩,但他也有長詩,如《長恨歌》和《琵琶行》,這些長詩也因其重要性而聞名。晚唐以李商隱、杜牧、文為主體。還打理過王婉的《北堡山下的壹泊》等名作。大體代表了唐詩的大致情況。這本書最大的缺點是,它處於甘龍·王文密織的時代,選人不能不謹慎。所以,雖然選擇杜麗的比其他人多,但是杜甫的《三官三別》,李白的《古詩五十九首》,白居易的《秦中吟》,皮日休的《鄭月賦》等諷刺時事的作品都沒選,更不敢選。此外,受沈德潛的影響,他以正為宗,所以沒有選擇清冷的李賀詩歌。清新流暢的張《春江花月夜》也未入選,被聞壹多譽為“六代詩壇沒落”的代表作,與讀者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