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的正月十四,家家都做了爛湯。
臺州人元宵節不吃餃子,吃湯,尤其是臨海、三門、天臺周邊。爛湯是用現磨的米粉,拌入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豆腐幹、油泡、川豆板、菠菜等調料。它是壹種鹹糊狀食物,分為甜和鹹。每年正月十四,臺州人看完燈籠就吃爛湯。在這壹天,他們通常吃鹹的壞湯,在正月十五,他們吃甜的壞湯,這意味著先鹹後甜,生活更甜。
黃巖十四夜“隔燈亮”,十五夜“燈橙”。
舊社會,農歷正月十四晚上,黃巖城家家戶戶都要點燈,掛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橘籃燈、橘花燈、鳳凰橘燈。城外的每壹片橙色森林都點著紅色的蠟燭。遠遠望去,整個黃巖燈火通明。同時,橘子鄉的人們也玩各種各樣的民間文化活動,如舞獅、舞龍、花鼓和旱船。這種習俗叫“間燈”,據說起源於明朝,與戚繼光抗日有關。路橋也有同樣的習俗。
解放前,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黃巖城外的澄江上都會有“放橘燈”的活動。根據黃巖縣的記載,這壹習俗至少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正月十五,黃巖城裏的男女老少都出來了,澄江兩岸都是看“燈”的人。臨時攤位聚集,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仙居無骨燈嘉年華
仙居花燈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如橫溪、板橋的班龍燈,吳尚村的長旗燈,竹溪、下閣的跳跳馬燈,下塘村的鯉魚跳龍門燈,石天鎮水口村的龍燈,王千村的轎子獅子燈,推蝦燈等等。元宵節期間,仙居山鄉燈會爭奇鬥艷,熱鬧非凡。尤其精彩的是仙居村灘的“點穴無骨燈”,被譽為“燈海明珠”。
天臺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糊辣煮”
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吃“燒燙煮”的習俗過元宵,這是天臺的壹大特色。“糊辣煮”是壹種用米粉或石粉做成的鹹湯。所有的菜都切成小方塊。主要食材有瘦肉、冬筍、荸薺等。,再加壹點辣椒粉使其蒸熟,既能刺激食欲,又營養豐富。現在“糊辣煮”也被做甜了。家庭主婦將龍眼肉、紅棗、蘋果片、蓮子混合成“山粉”或“紅薯粉”,味道各不相同。
中午三點吃“麥可”,晚上吃壞湯。
三個人過元宵節,壹般中午吃“麥焦”,晚上喝爛湯。讓我們看看誰做的菜好吃。最有意思的是,元宵節晚上,三個人吃爛湯是免費的。誰都可以去別人家吃壹碗好吃的爛湯,主人以在自己家吃爛湯為榮。
元宵之夜,去年結婚的新娘仍要燒幾盆又甜又壞的湯,民間稱之為“新娘壞湯”,以示生活甜蜜美好。“娘壞湯”壹定是新媳婦自己做的,然後放鞭炮邀請全村人吃。如果味道好,大家都開心,那麽新媳婦就基本確立了在這個村的地位;做不好,大家都會在背後議論。
玉環西臺魚燈演繹漁業鄉村風情
春節期間,玉環島上到處都是鼓聲和音樂,各種燈光和舞蹈五彩繽紛。除了龍燈、燈籠、獅子等動物造型的燈舞,海邊人還是比較喜歡“西臺魚燈”。西臺有兩隊魚燈,分別在前臺和後臺,各有特色。前臺的魚燈奔放,場面更加開闊輕松;背景的魚燈籠更為精致靈活,活動業態更小,也適合女性在舞臺上跳舞表演。花燈舞者各持壹盞魚燈,分為兩列,相互對應。伴隨著輕松熱烈的敲擊聲,各隊列的海豚首先出現在空地上,然後由龍珠引導,奧龍出現,各種魚燈緊隨其後。
溫嶺《擡臺閣》唱響文藝主角。
擡臺亭是溫嶺漁區元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元宵節的“捉財神”、“捉學生”、“拜茅坑姑娘”等活動不同。這些活動只在正月十五舉行,但是擡臺館的活動可以推遲到正月二十甚至二月初。
泰格就是把壹張方桌和壹張長桌拼在壹起,桌腳倒過來,各種彩紙、彩布、彩花紮成壹個五彩繽紛的框架,成為壹個漂亮的小舞臺,配上雪亮的蒸汽燈和相應的戲劇場景。裏面有幾個五六歲的孩子,打扮成《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海鬧什麽》等戲劇造型。
漁區熱情好客的人們還會以觀賞太閣為名,邀請壹些遠方村落的親戚到家中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