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
中華鱘屬的鱘魚都出現在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統,距今約654.38+0.4億年。中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世地層(654.38+0.4億年前)發現鱘魚化石,命名為北票鱘魚。這種鱘魚兩側只有壹行側線鱗,其他體表裸露,與中華鱘有五行鱗不同。鱘魚是最瀕危的魚類之壹,63%的物種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另外3種可能滅絕,剩下的30%也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因此,所有活鱘魚都被列入紅色名錄[1]。
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中國人就稱中華鱘為金槍魚之王。中華鱘屬於鱘形目。鱘魚最早出現在2.3億年前的三疊紀早期,壹直延續至今。【2】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同宗祖先——古刺魚的後代,距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與恐龍生活在同壹時代。中華鱘具有壹系列原始特征,表明它不僅僅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之間的壹個類群。)和硬骨魚,也是硬骨魚類中的壹個原始類群,在魚類進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中華鱘在分類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進化的重要參考。在研究生物演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不可估量的生態社會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保護和拯救這壹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開發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具有深遠的意義。從中可以看出壹些生物進化的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3]
根據1834中的相關文獻,中華鱘的模式原產地是中國。雖然不是中國的特產,但在中國以模式產地聞名。後來根據當時中國的歷史和後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該物種的歷史記載在韓國西南部和九州西部,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珠江、明江和清塘河,但除長江中下遊外,這些地區均已消失。
中華鱘廣泛分布於我國渤海的大連、旅順、遼東灣、遼河沿岸地區。海島,遼寧省北部的黃河和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河、閩江、臺灣省熊吉和珠江水系等。可達長江金沙江下遊;在珠江水系中,可以追溯到西江,北江到達乳源,甚至到達廣西的蔣勛、郁江、柳江。海南省沿海也有出產。也見於韓國的漢江口和日本的麗江、九州西側。[4]
中華鱘是大型上遊物種。生活在中國長江葛洲壩下的野外。這個物種在歷史上被過度捕撈。在20世紀70年代,該物種產卵總數估計為10000枚,但在2005-2007年,中華鱘產卵總數估計為203-257枚。這個數據表明,37年來,產卵總數減少了97.5%。1981年,葛洲壩的修建使該物種的洄遊路線無法到達河流上遊的產卵場。只剩下壹個產卵場(4公裏長的河流),位於葛洲壩下。此外,2003年,在葛洲壩上遊40公裏處修建了三峽大壩。這就改變了水文條件(降低了河流秋冬水位),影響了水溫。從1983到2007年,超過900萬條半成魚(包括幼魚)被釋放到長江以增加幾個物種,但對野生種群的貢獻被認為不到10%。因此,本種在IUCN中被評定為極度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