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易帝有君,不如眾夏之死”釋義

“易帝有君,不如眾夏之死”釋義

此語出自《論語》,這是壹個常見的誤解。壹、了解“彜地”是中國以外的邊遠地區或其他民族,漢族。二是理解中國傲慢,認為其他民族不如中國。產生這種誤解,是因為我不知道孔子編的《春秋》中的“義帝”指的是缺乏道德禮遇的地方或某些人,與孔子學說之外的其他書籍不同。其次,並不是因為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形象化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壹地”、“朱霞(中國)”並不是西方形式邏輯中定義的“概念”,而只是中國思維方式中用來表示壹種事物的名稱。如果有這樣的名字,必然有與之相匹配的“現實”與它的“實在”。翻譯這句話,意思是:如果沒有道德禮儀,那麽我們可以把它當成野蠻人;如果有道德和禮儀,我們可以把它當作夏天。即使沒有道德禮儀的地方有國王,也好過有道德禮儀的地方沒有國王。“也就是說,道德禮數比君王的存在更重要。

這就涉及到中國文化中壹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夷夏之辯”。從其來源來看,“夷地”壹詞是指中原以外的民族。但在孔子編纂的《春秋》中,並不是指這些偏遠的民族,而是壹個道德文化名詞。也就是說,道德禮儀水平低的地方叫“夷地”,道德禮儀水平高的地方叫“朱霞”或“華夏”。如果中原地區如果有道德禮儀,那麽這個民族就是壹個優秀的民族,即使它沒有國王,它也是優秀的;如果沒有道德禮儀,那麽這個民族就不是壹個優秀的民族,即使有國王也沒有什麽可取之處。德、禮、義重於王。孔子的“三代論”中,社會文明程度低的是“繼亂世”,道德禮儀水平不高;文明程度較高的是“升平士”,道德禮儀水平較高;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大同”,道德、禮義的最高境界。中華文化的復興就是要建立這樣壹個“大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