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戰國中期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故裏曲阜不遠。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的後裔。他從小喪父,家境貧寒,是子思的學生。完成學業後以學者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先後投奔梁(魏)、齊、宋、滕、魯。
當時,幾個大國致力於強兵這個富國,並通過暴力手段爭取統壹。他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並將其發展為仁政思想,稱之為“雅聖”。
擴展數據
仁政理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並將其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和“長”的原則運用到政治上,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壹方面,孟子嚴格區分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勤勞者治理他人,勤勞者治理他人”,並模仿《周》制度擬定了從皇帝到的等級制度。
另壹方面,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要像父母壹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父母壹樣親近統治者,為統治者服務。
孟子認為,這是最理想的政治,統治者實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置人民生命於不顧,就會失去民心,成為孤賊,就會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和統壹天下的途徑,其中有壹條民本思想的線索。而且這種思想是由春秋時期的重民輕神思想發展而來的。
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