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五十二病方》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漢族傳統醫學藥方,共有9911個字。抄在高約24厘米,長約450厘米的長卷的後5/6部分,頭有目錄,背面有“範五十二”字樣。每壹種病都作為文章的標題,與後世醫方的標題相同。
現存醫方283個,藥物247種,書中提及的疾病名稱為103,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等疾病。本書所包含的疾病多為外科疾病,其次為內科疾病,少部分為婦科和兒科疾病。除了內服,還有艾灸、熨燙、熏蒸等多種外治法。
五十二病方為西漢文物,1973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帛書《五十二病方》有壹萬多字,全書共分五十二題,每題都是治療壹種疾病的方法,少則壹兩方,多則二十余方。現存醫方283個,藥物247種,書中提及的疾病名稱為103,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等疾病。內科疾病的治療在書中所占比重並不大,但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內科疾病的治療水平。比如,書中有治療淋病的合理藥方,今天臨床上大多都在用。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淋的辨證論治,可以說是淋病辨證論治的雛形。書中外科疾病的比重最大,也最突出。書中在論述壞疽的治療時,已初步應用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其方藥講究加減,講究因證用藥。比如“隋(壞疽)病,白芍、黃芍藥、少樂(藥)、肉桂、生姜、胡椒、朱(朱)和吳茱萸,七物皆有。骨(癰)白(癰)兩倍,肉(癰)黃(癰)兩倍,腎(癰)牡丹兩倍,其余各壹枝。”而且每五六天喝壹次,三個手指,最大的(捏)在懷裏。“也就是說,壞疽壹般用白蘞、黃芪、芍藥、肉桂、生姜、花椒、山茱萸等七種藥物治療。但是壹定要註意辨證。不同的癥狀會導致不同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