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為什麽以宋元歷史故事為藍本?
《三國演義》是明代羅貫中寫的壹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開山之作,是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的中國古代四大古典小說之壹。《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漢末金初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大統治集團之間復雜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通過這些描寫,反映了漢末大分裂時代的苦難,以及壹個明君仁政的願望。其結構宏偉嚴謹,語言簡潔明快,形象生動。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傑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運用誇張、對比、對照、渲染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壹批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標誌著歷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對傳播政治軍事鬥爭經驗,促進歷史演義創作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三國演義》在中國古代人中很受歡迎。宋元搬上舞臺,金元演了30多種三國戲。元代至直年間,新安俞氏出版的《三國誌平話》問世。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戲劇、故事類書籍,結合陳壽《三國誌》史料和裴松之筆記,根據個人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作了通俗的《三國演義》。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元年出版的通俗《三國演義》,俗稱嘉靖本。全書分為24卷,240篇文章,每篇都有壹個七字標題。此後,新的出版物陸續出現,卷數、標題、引用的詩句都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毛倫、毛宗崗父子對歷史事件進行校勘,增刪文字,修訂成社會上流傳最廣的120冊《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