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老相冊——紮根山西國槐老鸛窩

老相冊——紮根山西國槐老鸛窩

槐樹,位於洪洞縣北部,汾河東岸,賈村西側,已被圈入槐樹尋根祖庭。600多年前,從明洪武三年(1370)到永樂十五年(1417),近50年間,政府大規模移民多達18人,涉及1230個姓氏,人口過百萬,主要遷徙到。經過600多年的遷徙繁衍,世界各地都有中國移民的後代。洪洞縣的槐樹是明代移民史實的見證,也是移民後代心目中的祖籍和“根”。

槐樹尋根祖庭大門(南門)呈槐樹根狀,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它古老而滄桑,獨特的大門直接點出了尋根的主題。

大門、“根”影壁、祭堂、祭祖廣場、祭祖堂位於祭祖區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

“根”字影壁與大門相對,是景區的標誌性景觀。隸書“根”字由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畫家張定先生題寫。

位於紀念館前的同源渠自西向東流淌,寓意:雖然移民後裔遍布祖國,但他們的根屬於洪通槐樹。

在同源運河上,有三座石拱橋自西向東並列,分別命名為連欣橋、胡愛香橋和鸛橋。胡愛香橋,胡愛香,諧音“鄉愁”和“思鄉”,表達思鄉之情和對祖先的眷戀。在鸛橋,有壹首民謠說:“問我祖上何處,山西洪洞槐樹。祖籍叫什麽?老鸛在大槐樹下築巢。”老鸛巢是壹個綜合體,是移民後代出沒的故鄉的象征,是他們祖居之地的圖騰。連欣橋和洪洞自古以來就盛產蓮藕。荷花是聖花,是君子花。“連欣”諧音,寓意山西故裏與移民後代永遠心連心。

祭堂是祭祀時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祭司們的主要活動場所。位於“根”字影壁後,祭祖活動區中軸線上,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寬五間,深五間,單層重檐,四面圍廊,仿明代建築。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代戲臺相連,作為民間祭祀場所。

祠堂原來在“古槐樹”石碑後面的壹個枕窯裏,又黑又窄。1998改建為仿明代建築,坐北朝南,寬度112米,進深55米,總面積6160平方米。廳前有1230移民祖先姓氏牌位,既體現了傳統文化,又突出了“祭祖”主題。它是中國最大的數百姓祠堂,也是世界上第壹座人民紀念館。祠堂內還陳列著大量的家譜、宗譜、祠堂碑刻、墓碑碑文、村史調查、人口調查等。祭壇上有十個櫃子,其中有433塊姓氏牌。

祭祀廣場位於“壹廳兩亭”前,東西寬99米,南北長93米,建築面積9207平方米。它由青石板鋪成,可容納壹萬人。

溯源館?從“根”影壁沿路向東,有三組移民場景雕塑。第壹組雕塑《朝廷決議》,表現的是朱元璋聽從朝中大臣,下令搬遷百姓的場景。第二組雕塑《大槐樹下》,官員正在辦理移民遷人手續,老人在和兒女告別;第三組《說不完的故事》,當年搬出去的年輕壯丁,已經成了老人,正在給後代講動人的故事。

這三組移民情景雕塑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槐樹下的移民歷史。明朝的移民是壹次史無前例的官方移民,從明初朱元璋洪武二年到朱迪永樂十五年,歷時50年。據官方記載,僅政府組織的大規模集體移民就有18次,移民人數達1萬余人,無論從時間、地域範圍、組織規模還是移民人數,都達到了中國移民史上的水平。

明代大移民的原因

元末,農民紛紛起義,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而元軍則以“拔地殺城”的方式殘酷鎮壓農民軍,造成“豫魯蘇北皖北十死”,“中原諸州堆成山,居民稀少”,山東“白骨露於野,千裏無烏鴉”。當時山西沒有戰亂,災害和疫情也很少。年年豐收,經濟繁榮。許多鄰省流民流入山西,人口繁盛。洪武十三年(1381),全國總人口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達到4103450人,相當於河北、河南的人口總和。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按照“四口之家壹,六口之家二,八口之家三”的比例,決定從山西移民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迪反對朱允炆“削藩”的措施。從北京出發前往南京,燕兵所到之處,掠奪屠殺,村鎮成廢墟。人們不是殺人就是逃跑。四年戰爭進壹步加劇了中原的荒涼局面。這也是明朝從洪武到永樂三任皇帝都進行移民的另壹個原因。

界首場,景區廁所。明朝洪武年間,人們從洪洞的槐樹下遷走,人們不願離開自己的家鄉。為了防止人們在途中逃跑,軍隊用繩子把人們綁在壹起,人們想上廁所時必須解開他們的手。所以叫界首。

認真參加父母的葬禮儀式,並遵循他們在適當的犧牲

家蒸蒸日上。

“古槐花頌”影壁

穿過大廳是由原老公園的大門幾經擴建演變而來。不是門,但是可以起到壹個隔門的效果。五個房間三開壹開,門樓玻璃覆蓋,親親動物齊全。對聯:現在擡頭看窩,坐著說說桑葚的感受。屋檐下寫兩首詩。

第壹,因為論生死,兩人都是陽侯之國。莫道元無考證,私帳最真。

第二:遊燕和魯豫合並,不同派系認同同源。所以老傳說講奇聞軼事,問妳妳的腳是什麽意思。

移民的浮雕圖,以大槐樹為背景,是:移民的開始,移民的告別,移民的遷徙。中間有文字隔開,圖片以文字解讀,相得益彰。本文具體講述了槐樹遷徙的原因,人們背井離鄉遷徙的場景。

牌坊,建於民國三年(1914),正面刻有“顏瑜家書”,背面刻有“世世代代蔭”。

《顏瑜家書》說,隨著國槐後裔的遷徙,國槐在國內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兩邊有兩句詩:“西芬北火九河山,綠水清溪繞。人文薈萃,謂之世外桃源,雲過故裏。”

“古道倚夕陽,寶塔忽插雲。鳥巢的名字代代相傳已久,高建紀念碑的名字是芬芳的。

“居陰”指民國二年(1913),袁世凱派盧永祥三鎮兵從太原沿古驛道南下,進軍平陽(臨汾),襲擊山西革命軍,壹路劫掠。來到洪洞槐樹下,官兵們停下腳步,他們互相傳言“回洪洞老家了”。洪洞人民因為這棵大槐樹,避免了壹場軍事災難和人禍。

甲子景觀墻

這個亭子建在第壹代槐樹的遺址上,高10.05英尺,寬超過2英尺4英寸。碑冠刻有盤龍精雕的“紀念”二字,碑上刻有“古槐花”五個官字。兩邊有壹副對聯:

開疆拓土,拓展通往山野的道路;追溯到報紙的來源,龔銘趙德興中國。

古驛門是民國八年在原來的古驛道上修建的,當時的移民都是沿著這條官道遷移到異地的。驛門上刻著“殖民遺風”的字樣(這裏殖民的意思是繁衍),表示這裏是祖先繁衍生息、傳承風俗的地方。這條路是當時的南北官道,又稱驛道,是通往太原的必經之路。

據考古學家鑒定,千年苦參生長於距今1000年前的宋元時期,遠在明朝初年移民之前。槐樹根高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樹的根系交錯,形象奇特,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這是壹種罕見的古槐樹的根。

石景府是古代佛教石刻的壹種,始建於唐代。它由許多石雕堆砌而成。柱子上蓋著壹個托盤,上面刻著帷幔和彩帶。柱身刻有達拉尼經書和佛像。這座石藏經樓是廣濟寺唯壹的遺跡,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明代百姓搬遷的唯壹見證。它由青石制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它是金代雕刻藝術的瑰寶。

據記載仿制的槐樹(第壹代槐樹)位於廣濟寺山門左側,是明初人們遷居時辦理商務的地方。據記載,當時槐樹的四周是壹個“媳婦”,也就是說要七男壹女手拉手擁抱,壹男五尺長,壹男四尺半長,所以這棵新塑槐樹長近40尺,直徑為13尺。

廣濟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原位於洪洞市永安裏,後遷至晉城與安年之間的賈村汾河。當時的廣濟寺規模宏大,僧眾濟濟,香火旺盛。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廟、法堂、藏經樓、加拉帕戈斯殿、祠堂、禪堂、方丈、鐘鼓樓。還有齋堂、客堂、寢殿、茶室、延壽堂。

廣濟寺山門

釋迦牟尼殿

鐘塔

鼓樓

譚思遠

溯源閣,位於祭祖殿西側,與望鄉閣對稱而建,是槐花的主體建築“壹堂兩閣”的西閣。建築造型為仿古四角金字塔形屋頂三檐雙層建築,上層通過攀爬走廊與祭祖堂相連。追溯正義的源頭,意在追溯移民的史實,體味祖先的功德。

中華姓氏園主要以中華姓氏的起源、發展、演變,以及從古至今56個民族使用的11969個姓氏為線索進行整理,包括王俊、唐浩、唐蓮、嘉勛等姓氏。

民俗村雕塑

民俗村落中的明代四合院

魁星樓,據《漢書》記載,魁星樓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主宰著文學運動。魁星樓是古村落中供奉魁星的聖地。秀才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能上科舉榜。塔林:他筆下的龍虎榜,排名榜第壹。

槐樹莊牌樓“實現了”

蓮花塘

在老鸛窩,有壹首民歌叫“問我祖上何處,山西洪洞槐樹。祖籍叫什麽?老鸛在大槐樹下築巢。”老鸛巢是壹個綜合體,是移民後代出沒的故鄉的象征,是他們祖居之地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