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同聲,《易經·幹文言》出版:“子曰:‘對應同聲,求同氣。水濕了,火就幹了。雲隨龍,風隨虎。聖人行之,萬物見之。"王弼註:"天若欲雨,柱之基潤。“易經中的占蔔認為,聲音相同的人會互相回應,氣味相同的人會互相追求。這是壹種天地相通的說法。聖賢有承養之德,人皆有承養之情。過去的“預兆”是未來的“反應”。這個成語用來形容相同的聲音可以互相呼應,相似的氣味可以互相交融,意思是誌趣相投的人會結合在壹起,或者應該和別人說說話。明蘭陵笑而生《金瓶梅·花刺》第六首、第九首:“自古以來,天之人親,地之人親,理所當然,與他為友。“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說:“與明朝拍照,求同類。“這是基於偶然與必然、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並描述了同類之間的關系。這個成語現在指的是事物的集合,也有貶義。
客觀來說,這個成語其實描述的是物理聲學中的* * *振動現象。* * *振動是指物理系統以其固有振動頻率(所謂* * *振動頻率)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更多能量的趨勢。自然界中有很多地方存在* * *振動,比如樂器的聲學振動,太陽系中壹些木質行星的衛星之間的軌道振動,動物耳朵中基底膜的* * *振動,電路的* * *振動等等。其中* * *振動的聲學現象也叫“* * *”。這是兩個物體振動,其固有頻率相同或者具有簡單的整數比時出現的現象。
古人很早以前就註意到,彈奏弦樂器時會有* * *振動。世界上最早記錄* * *振動現象的文章載於《莊子》:“為之調器,廢於壹室,廢於壹室,鼓宮動,鼓角動,音律同。”老公可能換了壹根弦,不適合五音。“意思是:於是樂器調音,壹個在廳堂,壹個在內室,壹個樂器上彈鑼音,另壹個樂器的鑼弦響應,另壹個樂器的喇叭弦響應,因為它們旋律相同或者調音壹弦,相當於現在的五音音階上有五個音級(即宮、上、角、箏、於)的樂譜。
這個實驗發現了兩個現象,壹個是音高之間的* * *振動,壹個是音高和泛音之間的* * *振動。後壹種現象壹般很難察覺。
後來的《呂氏春秋》壹書也對上述現象作了解釋:“相近之聲,同氣相和,聲比要相配。鼓隨宮動,鼓隨角動。”漢末學者高誘作註曰:“鼓,吹也。妳打大宮,小宮要回應,大喇叭小喇叭也要回應。”對高誘惑的解釋既有定性的內容,也有定量的內容。說定性,是他註意到了聲音和聲音之間的作用;說到量化,就是說“大宮”和“小宮”以及“大喇叭”和“小喇叭”的作用應該是成比例的,相隔八度,即頻率比為1: 2,這是泛音現象的壹種。
唐段石成(?~ 860)在《酉陽雜》中記載了壹個關於* * *震動的故事:“蜀將皇甫之,擊陶時能說出年月。擅長彈琵琶,與元曲合拍,試作壹曲,乘涼池中奏。這個黃色的鈴鐺聽起來像是給人的驚喜,又因為反復播放,聽起來像是給人的驚喜。它是非常令人困惑和不愉快的,它意味著不祥。第二天,又在池上放了壹遍,聲音還是壹樣。如果妳想去別的地方玩,妳會得到壹個黃色的鈴鐺。因為遊泳池的調整,晚上炸彈在池上彈跳,我感覺到了海岸的波動,有什麽東西像魚跳壹樣激動著水面。最後壹個和弦消失了。等客集齊了,車把池子抽幹,在窮池子裏掙紮了幾天,泥下剩了壹塊鐵,這是鐵取勝的必經之路。”意思是:蜀將黃富治,善於辨曲。他只需要在陶器上輕敲幾下,就能確定陶器的生產日期。他喜歡彈琵琶。元末元初,他自己譜了壹首曲子,在涼池邊吹奏。這首曲子原本屬於黃忠(現稱“F”)的曲子,後來跑調了,成了傅斌(現稱“B”)的曲子,經過多次調音演奏,還是傅斌的曲子。他極度困惑和不快,認為這是不祥之兆。第二天,他又在遊泳池邊玩耍,鑰匙仍然是嚴斌。所以他試著在別的地方演奏,然後他又回到了正常的黃鐘曲調。於是他幹脆把琵琶弦變成了琵琶,晚上再去池邊玩。他覺得靠近岸邊的池子裏的水波隨著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仿佛有什麽東西在攪動著水,就像魚兒在跳躍攪動著水。當妳停止遊戲時,水是平靜的。皇甫之召集賓客,用水車抽幹池水,在池中四處搜尋。在水池裏搜尋了幾天後,他終於在淤泥下3米多深的地方找到了壹個鐵片。原來是方音的調音鐵。
另外,古人記載最多的* * *振動現象應該屬於“自唱”。西漢董仲舒在《春秋》中指出:“物以類同,其動以聲無形。人若不見其動靜之形,謂之自鳴。”董仲舒認為,類似物體的運動或振動都會產生自鳴,因為它是以聲音的形式表達的,人們無法直接看到其原因。他以豎琴和豎琴的弦音為例,認為“五音自鳴,若無神,其數也自然。”可見,董仲舒註意到了自鳴的數學關系,並以此來解釋“天人合壹”的道理。
《太平廣記》中也有關於自鳴現象的記載:“永濟寺建廟時,鐘聲自鳴,皇帝非常擔心。或者聽不懂,但是問英語。英國說,‘舒敏山塌了,母親塌了,孩子就唱歌,這不是災難。’”“魏氏,殿前的鐘聲突然響起,令人震驚。省廳。華曰:“今銅崩於蜀,故應之。”蜀尋事,果雲崩,日如華嚴。“鐘在響,古籍中的記載不勝枚舉。《三剛簡介》裏只有三次。
“自唱”壹詞最早是由宋代科學家沈括提出的。有壹天,沈括在朋友家看到了* * *震動現象。他描述和解釋說:“到壹個朋友家,有壹個琵琶,放在壹個空房間裏。用色控彈兩個音是常識,琵琶弦要用音彈,不能用其他音彈。包認為是外國的,但這是常識。二十八調,但同聲者,應應之。”其中“管瑟”是古代管樂器“嘭”;“雙調”是古代燕樂的曲名。沈括在朋友家看到的是琵琶和管樂器的琴弦振動的現象。為了進壹步找出原因,沈括設計了壹個實驗,就是豎琴和豎琴的弦振動實驗。沈括在《孟茜筆談》中寫道:“所有的琴瑟都有答案。宮弦宜少宮,商聲宜少商,其余每四應對應。”宮和商相當於現代記數法中的“1”和“2”;少公和少上相當於高音“1”和高音“2”。豎琴和豎琴都是五聲音階調音,第壹弦隔二、三、四、五弦,對應第六弦“隔四”,以此類推。
沈括還特意用紙圖來論證其“對應性”:“此曲中有聲部者,必相應用之。如果妳想知道他們的對應物,妳首先要調好弦,讓他們發出聲音。如果剪紙藝人加上弦並敲鼓,紙人會跳,但他的弦不會動。聲音的節奏不壹樣。雖然是在他的弦上擊鼓,但也要震動。這叫正確的聲音。”也就是說,為了知道某根弦的和弦,可以先把每根弦的音校準,然後把裁紙刀放在要測的弦上,彈對應的弦時,裁紙刀會跳,彈其他弦時,裁紙刀不動。如果琴弦的音調相同,即使琴弦在別的鋼琴上彈奏,這臺鋼琴上相應的琴弦也會振動。沈括稱這為“肯定語氣”實驗。沈括的實驗是世界上第壹個弦振動實驗。
到了宋末,學者們小心翼翼地重復了五度* *振動實驗。他在《歸心雜識》中寫道:“秦指壹而四、二而五、六而四、七。今天壹根弦動了,第四根弦自然就動了。試試羽毛輕的東西,果然這氣的性質感人。”周燕討論的是弦長比為2: 3的* * *振動。
於是,沈括和細心的實驗研究發現,這* * *振動分別發生在振動數比為1: 2(宮與少宮,商與少商)和2: 3(每四相)的地方。同樣的實驗研究方法,在15世紀由意大利人達芬奇進行,在17世紀由牛津的諾布爾和皮格特進行。他們的研究比沈括(1031 ~ 1095)和周覓(1232 ~ 1298)晚了幾百年。
明末學者方以智也對沈括的實驗進行了補充。他在《物理學概論》中寫道:“今琴與豎琴相和者,分內外,外奏仙時,內弦動。如果妳把三個黑仔定為梅花調,用小紙條貼在每根弦上,笛子上打出梅花調這個字,這根弦上的紙也會動。”本文中的內外是指豎琴的內外,“仙翁”是調弦的壹種方法,“子怡”是吹笛時六孔完全閉合的聲音。當笛子奏出“壹個字”時,發出“壹個字”音的“三黑仔”上的琴弦也會振動。方以智用壹張小紙片演示了* * *振動現象。
同時,在琴弦之間跳躍的不僅僅是音符,還有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