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赫·巴托爾,出生於1893年2月2日,出生於蒙古國色楞格州阿爾丹布拉克市(原名麥上市)。他的父親是阿拉特壹個貧窮的牧民。五歲時,為了養家糊口,蘇赫·巴托爾搬到了卡倫。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簽訂後,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統治,清政府在國內將危機轉化為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此時的沙俄野心勃勃,想把中國的外蒙古和東北據為己有。1910年冬,在沙俄的策動和鼓勵下,外蒙古壹小部分王公貴族、封建領主、喇嘛逐漸轉變為民族分裂分子,蠢蠢欲動,庫倫成為壹座矛盾沖突非常激烈的城市。
蘇赫·巴托爾早年沒受過什麽教育,家裏的貧困迫使他早年外出謀生。14歲時,蘇赫·巴托爾被聘為庫倫至恰克圖驛道的馬夫。在目睹了清廷官員的腐敗奢靡生活後,也親身感受到了外蒙古封建領主和喇嘛教首領對下阿拉特牧民的剝削和壓迫。後來,蘇赫·巴托爾在庫倫打零工,利用業余時間堅持不懈地研究蒙古文學。
19110、10武昌起義後,蒙古博克多幹活佛等大封建主和極少數分裂勢力,在俄國的支持下,妄圖分裂中國。被拒絕後,他們私下組建軍隊,試圖對抗北京中央政府。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滿清皇帝在壹片討伐聲中驚恐地宣布退位,外蒙古也震動了。這壹年,19歲的蘇赫·巴托爾加入了“蒙古自治軍”。不久,他被選入俄羅斯贊助的士官學校學習,畢業後擔任騎兵連長。
蘇赫·巴托爾參加了許多日本支持的巴布紮布軍隊的戰鬥。由於他在戰鬥中的勇敢和機智,他獲得了幾枚獎章和巴索爾稱號,這後來成為他名字的壹部分。十月革命前後,蘇赫·巴托爾在軍隊中逐漸接觸到蘇維埃革命思想。當時在“自治蒙古軍”中,有幾名同情革命和蘇維埃政權的俄羅斯教官和顧問。蘇赫·巴托爾從他們那裏了解了壹些俄國革命運動的情況。來自北方西伯利亞的革命極大地激發了蘇赫·巴托爾的革命精神和民族分裂思想,而同時期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和殘酷加速了他的思想轉變。1918年底,蘇赫·巴托爾回到庫倫,在壹家印刷廠做排字工。此時的他雖然生活很艱難,但卻非常忠誠,所以很快就有壹群窮兄弟聚集在他的周圍,逐漸形成了蒙古第壹個革命黨團。
1919年底,蘇赫·巴托爾從俄國軍閥徐樹錚的軍隊中逃脫並進入,積極尋求莫斯科的支持和援助。不久後,根據蘇俄的建議,蘇赫·巴托爾和喬巴爾桑兩個革命團體合並為壹個組織,並於1920年3月在伊爾庫茨克完成合並會議,成立了以蘇赫·巴托爾為領袖的蒙古人民黨。按照蘇赫·巴托爾的設想,蒙古國必須尋求民族獨立,脫離中國,同時廢除封建農奴制和貴族世襲特權,並爭取蘇俄的支持。
新成立的蒙古人民黨第壹次黨代會於3月1921-3日在蒙俄邊境城市恰克圖舉行。03年3月13日,新壹屆中共中央成立蒙古人民臨時政府。隨後,蘇赫·巴托爾人民軍占領了商城,並將其作為新首都。同年7月初,蘇方支持的蒙古軍隊將白衛軍驅逐出俄羅斯恩欽,並占領了庫倫市。因此,1921 7月11日被定為蒙古國慶日,蒙古人民黨保留了博格多根汗名義上的君主地位,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人民政府。蘇赫·巴托爾被選為實際的最高領導人和軍事戰爭部長,喬巴爾桑是他的副手。
蘇赫·巴托爾7月上臺後,推行了壹套殘酷的政治和經濟政策。人民黨政府對前宗主國中國極度敵視,對外政策和方針幾乎與蘇聯的和解思想壹致,完全成為蘇聯的傀儡國家。政府的第壹步是宣布剝奪和沒收原封建貴族和知識分子的私有財產,將大批喇嘛和僧侶趕出寺廟;第二步,積極加強和擴大與蘇俄的關系,大量蘇俄軍官、顧問和技術人員被安置在各個政府部門;第三步,立即斷絕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往來,驅逐華商並沒收其全部財產,嚴格控制和鎮壓所謂親中蒙古人的言行,直接處決和屠殺相當數量支持和維護統壹運動的“反革命分子”和南方華人;第四步,進行大規模的圈地放牧運動,除政府允許的以外,幾乎完全取消和禁止任何工業生產活動;第五步,高調宣布蒙古政府是獨立合法的政府,不受任何中國政府控制或領導。同時,極力從宗教和政治生活中誇大蘇赫·巴托爾本人作為高大革命者的形象,試圖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抹殺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神聖地位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