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文人和官員為什麽要留胡子?

古代文人和官員為什麽要留胡子?

胡子是男人正常的生理表現,與人體內的激素代謝密切相關。壹般來說,男性在青春期前後會長出胡須,從最初的柔軟、稀少逐漸變得濃密、堅硬、濃密。這是男性在青春期後分泌更多雄激素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人類自我成熟的體現。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胡子有三種,壹是山羊胡,二是小胡子,三是絡腮胡。

從影視劇來看,山羊胡多是有壹定智慧的老年人,比如壹些公務員。小胡子有壹定的奸詐作用,多是師爺奸商的標準。剩下的胡子基本都是軍人的特寫,幾乎壹部古裝劇必然會出現幾個大胡子。

清代康熙字典也對各種胡須的名稱做了明確的定義。上唇的胡子叫髭,下唇的胡子叫髭,臉頰旁邊的胡子叫髭,下巴上的胡子叫髭。每壹部分都有不同的名稱,壹個英俊的男人也可以說是古人對於胡須的壹種審美。

至於古人為什麽要留胡子,我們可以暫時定義為三種解釋。

首先,胡子的存在可以認為是史前遺留下來的習慣。在原始社會,濃密的胡須有很多好處,可以保暖,還可以在運動時提供壹些緩沖保護。

此外,胡須還可以作為壹張巨大的臉出現,起到威懾作用。

如果更實際壹點,留胡子只是為了方便。原始社會生活條件惡劣,對於當時的先民來說,根本沒有制作任何剃須設備,所以留胡子可能只是壹種無奈的選擇。

在人類建立了壹定的文明之後,宗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儒家思想的渲染。胡子可以修,但不能全剃。另外在古代西方也差不多。在這種社會觀念中,衍生出許多有趣的想法。例如,在許多古代地區,剃發被視為非常嚴重的懲罰。中國有酷刑,希臘和阿拉伯也有類似的刑罰。簡單來說,人會避免和罪犯有太多相似之處。比如北宋時期臉上的文身,就是用來區分好人壞人的。

但歸根結底,胡子是用來體現男人的象征。壹方面是壹個人是否成年的標準,也代表了雄性動物的陽剛之氣。比如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圖坦卡蒙就是最有爭議的法老。3000年後,人們仍在爭論他神秘死亡的原因。雖然他去世時才十幾歲,但他已經蓄起了又長又整齊的假胡子,以顯示他作為國王的尊嚴。歷史上被稱為胡子戰爭的英國和法國,為了壹塊公主出嫁的土地,打了300年。

歷史上像這樣荒唐的事情數不勝數。胡子是國王貴族和尊嚴的象征。據說埃及國王美尼斯親自率領大軍攻克下埃及時,在戰鬥中不慎在戰場上丟失了假胡子。為了奪回帝國大胡子,600多名士兵死於敵人的劍下。

但是胡子也隨著歷史而改變。中國有記載的剃發行動始於南北朝時期的梁,主要受佛教思想影響。

如果從古代來看,這個層次就像世界的歷史,充滿了難以想象的未知和嚴肅的歷史記載,所以我們無法知道中國古代人的胡子問題的答案。

周晉時期,人們對胡須非常重視,認為護身護發是孝道之本,不可損傷。所以頭發壹般只洗不梳,任其自然斷落,男女都在頭上堆成發髻。《孝經》說:身皮之損,患之父母不敢損,孝始;站在大街上,在後世揚名立萬,以示父母,也是孝道的終結。最早的歷史記錄始於周公旦。從漢代到晉代,由於儒家思想的流行,對身體和皮膚的關心被提高到了壹個非常高的道德水平。

佛教興盛以後,南北朝出現了僧人,於是很多漢人開始剃發,什麽都是空的,尤其是元明時期。是什麽促使南朝出現了所謂的四百八十座寺廟?壹個強大的理發師行業終於出現了,到了唐宋時期,甚至有了更專門的人來建造胡須和頭發。

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清朝上臺,滿清統治者強迫漢族男性剃光頭,紮辮子,胡須開始下降。清朝中後期,年輕人很少留胡子,壹般認為晚輩留胡子見長輩是不禮貌的。

在某些朝代,胡須的樣式很多,可以反映出他們的經歷特點。舉個例子,壹個長胡子的人是壹個已婚的人,壹撇小胡子表明他已經進入了社會,某人的孩子長胡子可以證明他們是家族遺傳或者有孩子和侄子。

如果稍微區分壹下,胡子的樣式也可以分為三種:大腮胡子、大犄角胡子、自然下垂犄角小胡子、小矢狀小胡子、小板小胡子等等。

歷史上歐美人喜歡把胡須末端傾斜,而我國沒有這種風格。但在隋朝,人們根據不同的身份將胡須修剪成不同的辮子。

古代讀書人都喜歡山羊胡,像《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經常壹手搖扇,壹手摸胡子,然後就誕生了那句經典臺詞:“有計可施,主公放心!”

自秦漢以來,大胡子就是男人的標配。比如《續漢書》裏,東漢皇帝是東漢皇帝的時候,巨鹿郡的統治者是司馬芝,白凈漂亮,滿臉胡須,容貌如夢。再者,經歷了三個朝代的西漢大臣霍光,因為長著漂亮的胡子,成為當時有名的美男子。

這時候的人都是定義留胡子男人的五官,比喻的話多在臉上。正因如此,《三國演義》中曹操被馬超追殺,棄袍而去,來形容當時的危急情況。

由此可以理解,胡子不僅長,而且長。關羽被稱為大胡子,也是又長又直。像言情小說裏張飛那樣的大胡子是不夠的,沒有升值空間。最多是用黑色棉花糖圍著,所以墨水不多,只有鋼針。

歷史上留胡子的人太多了。比如曹操的謀士崔琰就得長到四尺,南朝的秀才謝靈運就得垂到地上,明朝的會稽張就得長到腹部。我們現在有壹個笑話,把我當齊腰長的頭發,妳能嫁給十幾歲的我嗎?其實原詩有很多版本,其中壹個版本恰到好處。讓我們來看看。當我的頭發齊腰長時,將軍會回來嗎?下壹句就是等妳頭發齊腰,我就凱旋回韓國。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女人的頭發和男人的胡須是古代最重要的東西。

韓曙說高祖有胡子,但如果我們追溯過去,胡子可能源於對龍的崇拜。據說黃帝崛起時,前來接引的龍跟著黃帝拔了些胡須,落地為弓。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本紀》描述了這壹場景。有壹條龍垂下胡須迎接黃帝...於效辰不被允許上去,但他知道他手裏拿著壹把龍胡子。龍須拉,落,落黃帝之弓。

現在,許多男人都沒有胡子。與古代人的審美觀相比,現代人認為胡須給人壹種邋遢憔悴的形象。即使是文人,也只有幾個中國老學者還留著胡子,其他的還能見到,也就是文藝界、影視圈的壹些人。

隨著文明的變遷,不同時期人們自身的著裝也發生了變化。在現代歷史上,有很多留胡子的名人。例如,周恩來總理在民國時期留起了胡子,並發誓在日本侵略者被驅逐之前絕不刮胡子。同時,梅蘭芳、魯迅先生等。還留著胡子。

胡子是人類成長的壹種表現。在某個時期,有些女性會因為荷爾蒙不穩定而長胡子,這是壹種先天的生長系統。但在其特殊的歷史環境下,男人留胡子也是壹種文化的誕生。比起壹些所謂的小鮮肉,胡子其實更重要。不然誰知道他們是男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