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古代英雄在這裏留下了足跡,許多美麗的故事傳遍了淮河。
但現在,英雄的足跡已被抹去,美麗的故事已被遺忘。
作為淮河兒女,我們有必要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有責任宣傳它,讓它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騰飛貢獻力量。
關鍵詞:蚌埠歷史文化1。考察目的:眾所周知,蚌埠作為淮河流域的壹顆明珠,屬於中原腹地,也是連接南北、東西的樞紐,交通十分便利。
蚌埠雖然是壹座新興的城市,但這片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為蚌埠的壹名中學生,為了更好地了解我的家鄉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後人永遠記住它,讓她在蚌埠的快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開展了這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為了達到預期目標,我們不僅查閱了大量資料,還進行了實地考察。
在研究之初,我們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渠道初步了解了蚌埠的歷史文化背景。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蚌埠地區幾處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遺跡——禹王宮、汴河洞、白茹泉、唐鶴墓、明皇城、明皇陵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實地考察。
3.調查研究過程:1。第壹階段(2001 10月):在圖書館查閱文獻。
如:中國文化大辭典,中國大百科社會學,安徽風光,皖北風光。
通過互聯網搜索。
相關網站:歷史博物館(:// bta/travel/)。
通過查閱,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區歷史文化起源和發展的相關信息,為進壹步調查研究提供了線索。
2.第二階段(2001 11-2002年2月):對蚌埠地區的歷史文化遺跡進行實地調查,以核實調查材料的真實性,了解這些古跡的現狀。
重點考察對象:①虞宮(蚌埠與懷遠交界的土山上);②白如泉、汴河洞(懷遠景山上);③唐鶴墓(蚌埠東郊紫龍湖上);④明中都皇城、明皇陵(在鳳陽縣);3.第三階段(2002年2月):篩選,整理資料和圖片,總結成果,撰寫論文。
初步研究結果:蚌埠是淮河流域的壹座新城。
最初是壹個小漁村,因盛產貽貝而得名。
古書有雲。此地是早期祖先“采珠繁衍”的土地。直到清末才演變成鳳陽縣西北的壹個小鎮。
在短短壹百多年的時間裏,今天的蚌埠已經發展成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和祖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默默的貢獻。
蚌埠市的歷史雖然不長,但這個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從中國歷史上原始社會末期的大禹,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在這裏留下了足跡,在這裏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次不進家門;朱元璋坎坷的經歷,創業的艱難;.....我們懷著對歷史的崇敬,感受著歷史的脈搏,開始了調查。
1.虞宮虞宮位於蚌埠與懷遠交界處,土山之上,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惠民的豐功偉績而建。
土山海拔337.2米,中間隔著淮河和京山。相傳這裏是於霞迎娶塗山石女子和諸侯的地方,也是夏朝第壹代皇帝的出生地。
塗山古稱塗山石,講的是大禹“三訪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傳說圖兒山和鏡兒山原本是壹體的。大禹治水的時候劈山引水,疏浚淮河,形成峽谷,把它隔開。如今,兩山之間還有斷梅峪的痕跡。
在土山山頂上有壹座王宇廟,建於唐代以前。
寺廟裏有王宇廳和齊木廳。
兩側的廂房陳列著歷代修建的碑文。
院子裏有壹棵古銀杏樹,被雷火燒傷了。樹上長了兩棵桃樹,真是奇跡。叫“樹中之樹”,有詩贊曰:“山外如畫山,樹中不知年”。
殿西南有壹塊石頭立著,看起來像壹個坐在危險中的女人。它被稱為齊木石,也被稱為王宓石。
相傳大禹常年奔波,妻子屠山石(齊木飾)登高望遠,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化為石頭。
山上還有聖泉、靈泉、聚西仙臺、臥仙石等景點。
山腳下有於慧村、房峰墓等遺跡。
文人曹丕、柳宗元、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宋濂等。都去過這裏,留下了很多詩詞。
每年農歷3月28日,為紀念於霞的生日,當地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壹直延續至今。
2.汴河洞汴河洞又名抱樸巖、寶玉巖,位於懷遠縣京山北麓。
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獻玉隱居,唐代詩人李白有“攜玉入楚,風疑古已聞。
《好寶終棄,獻三王無用》這首詩就唱到了這壹點。
洞穴被巨大的巖石覆蓋,這是壹個自然的巧合。
這個洞穴有壹棟房子那麽寬,可以容納幾十個人。
巖壁上刻有“羅清石帳”字樣。
暑不侵,冬暖如春。
古人有“白碧聯城無雙,古洞青螺有老問題”的詩句。
洞口有壹亭子,上書“抱樸巖”,建於明朝萬歷年間。
13.白乳泉白乳泉,又名白龜泉,位於懷遠縣南部京山北麓。因傳說春天有白龜而得名。
宋元時期,蘇東坡帶著兒子到這裏旅遊時,看到泉水潔白如乳,始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水滿杯不溢,挺奇怪的。被譽為“天下第七泉”,留下了“山川秀美,楚江水清混沌”“龜泉樹木繁茂,乳池滿溢”等詩句。後人將其改名為白如泉。
水質分析表明,泉水富含礦物質,表面張力大,可以灌滿杯口而不溢出。
在泉水的左邊,有壹座槐樓。牌匾是郭沫若的書法,樓內墻壁上鑲嵌著歷代名人所寫的對聯。
泉右側有雙烈士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亮而建。
廟的側面有壹個亭子,叫半山亭。
白鹿泉被改造成了“乳泉公園”,成為蚌埠的主要景點之壹。
4.唐河墓唐河(1326 ~ 1395)明朝開國名將,名叫陳鼎,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楊和朱元璋是同鄉的好朋友。
元十二年(1352),參加農民起義軍,後以功勛嘉獎千戶。
後來又應朱元璋的要求,出巡山東、浙江沿海,為日本人做準備,建了59座守城,招募了58000多人守衛,所以日本人不敢犯小罪。
二十壹年,仍在都城新地(今安徽鳳陽),分賞故人。
在晚年,他變得更加謹慎,享年70歲。
唐鶴墓位於紫龍湖畔,曹珊山之上,朝南。
墓前有壹條陵道,道旁立著幾匹石馬、羊,造型各異,栩栩如生。
在陵路的盡頭,有壹座祠堂。
祠堂裏有湯和靈牌,湯和陵園宮在下面相連。
在地宮的石門前,有唐、姜的墓誌銘和碑文。
石門內是主墓,中間是湯和棺材。
棺材周圍有許多小雕像的石雕。
主房旁邊有壹間側房,裏面埋著壹個處女。
墓中有大量陪葬品,但盜墓後流失了大量文物,但仍有壹些有價值的文物,如國家壹級保護文物,全國只剩下三個明清陶瓷花瓶。
該墓因年代久遠和盜掘而坍塌,上世紀80年代重建。
⒌明杜中皇城明杜中皇城位於安徽鳳陽縣西北部鳳凰山南麓,這裏三山相連,驕陽高照,淮河纏綿。
明朝洪武二年(1369),太祖朱元璋決定在其出生地林好(今鳳陽)建都。
中都皇城具有中國宮殿建築的基本格局和形制。
有三城:外城為中都城,城內方圓25公裏;第二座磚城是皇城,周長7.5公裏;內城就是故宮,方圓3公裏,四周有午門、宣武、東華、西華四個門。
主要建築是正殿——奉天殿,左右有塔。
交泰殿、奉賢殿、柔心殿、何春殿、文遠殿星羅棋布。此外,皇城內還有祠堂、太舍、大都府、禦史臺等皇家建築。整個建築成了北京紫禁城的藍本。歷經滄桑,宮殿、宮室全毀。
現在只剩下殘破的午門和西華門。
1982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明黃陵明黃陵位於鳳陽縣西南7公裏的太平鄉,鐘鳴省會西南5公裏處。明黃陵是朱元璋父母、三個兄弟、三個嫂子和兩個侄子的墓。
皇陵陵若滿山丘陵,列為石人石獸,氣勢雄偉。
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路,有大雄寶殿、金門、碑亭、華表、三十六對石人獸首、陸深路、宮殿等建築。
只有陵墓,華表,黃陵碑等等。
雖然斷了,但依然巍然屹立。
特別是神道兩側的石雕,表情各異,栩栩如生。
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墓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雕刻最好的石刻。
墓碑是朱元璋所寫,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
皇陵石刻與明代皇城壹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動詞 (verb的縮寫)收獲與建議: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我們對家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從夏代以前的禹王宮到明朝開國皇帝的都城,從春秋時期楚國的邊和隱居地到號稱天下第壹泉的白茹泉,都是非常寶貴的文化景觀。
面對我們拍攝的照片,我們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油然而生。
我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歷史增光添彩!同時,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壹些問題:1 .有些部門對歷史遺跡保護不夠。
雖然壹些歷史遺跡被指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管理不善。
比如鳳陽明代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損毀嚴重,甚至丟失。
有些古跡甚至無人問津,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只好任風雨吹走。
例如,唐河墓被紫龍湖遺棄,上部墓損壞嚴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遊客無法了解唐河的經歷。
* * *對歷史遺跡的宣傳和開發利用不夠。
由於有關部門的疏忽,歷史遺跡年久失修,遊客數量日益減少。
我們在市裏做了壹個小範圍的調查,很意外,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些文物。
可見* * *對這些古跡的宣傳和開發利用遠遠不夠,投入太少。
這不僅會直接導致遊客的減少,旅遊業的衰落,甚至會使壹些歷史遺跡徹底消失,我們的後代可能再也見不到它們了。
太可惜了!如何向後人交代!鑒於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蚌埠地區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提高知名度;並加大資金和人力的投入,保護和修繕家鄉的歷史文化古跡;我們也應該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利用這些文化遺產,讓它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經濟騰飛做出貢獻。
備註:由於本次活動時間較短,僅取得階段性成果,進壹步研究預計本學期完成。
在此,我們對劉先生為我們的研究活動提供的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