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代帝王之壹的舜,可以說是給我們開了壹個好頭。他差點被父親和繼母害死,但事後舜並沒有嫉妒,反而還是對父親百依百順,對弟弟很好。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帝。舜在驪山耕田,大象為他耕田,小鳥為他鋤草。堯帝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能力處理政治事務,就把他的兩個女兒和娶了為妻。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考驗,舜被選為他的繼承人。舜即位後,去見父親,依然恭恭敬敬,封他為諸侯。後來,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魯茲,在父母去世後,坐在堆積的錦緞床墊上,吃了壹頓豐盛的盛宴。他常常想念他的父母,哀嘆:“即使我想吃野菜,我又能從哪裏得到呢?”孔子稱贊說:“妳侍奉父母,可以說是妳活著的時候最好的,可是妳死了以後就想念他們了!”我們甚至可以想到:“眼淚在寒風中滴落,竹子在沙沙作響;當冬筍長出來的時候,上帝會帶來和平。“這首詩歌頌了三國時的孟宗,用自己的眼淚融化了周圍的冰雪,澆灌了使母親返老還童的竹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古籍中隨處可見。人類是這樣,但自然界為什麽不是呢?“烏鴉反哺”和“羔羊跪奶”的故事感動了幾代人。難道我們真的忘記了“弟子進則孝,小弟出則亡”嗎?
如果只看文字的話,壹開始可能會對市紀委做出的處分決定拍手稱快,然後再深入思考,可能會或多或少的感到不適。我的父母壹生養育了七個孩子。當他們80歲的時候,應該是兒孫滿堂的溫馨場景,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兒孫滿堂,老人卻享受不到贍養壹生的好運,壹個人傷心地死去。兒孫並非沒有能力撫養父母。關鍵是他們在拼命過日子的時候,已經完全忘記了父母。照顧他們就是承擔責任,有責任就是付出。他們的自私在父母過世後,在社會上不斷被放大。鑒於輿論壓力,他們受到了黨內處分,這是他們應得的,但處分的方式發人深省。
再看漫畫,每個孩子都在媽媽的遺像前哭。他們不是為失去母親而難過,而是為手中的處罰通知書而難過。漫畫的諷刺可以說是無以復加。孩子的自私和冷漠不僅讓我們震驚,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行為已經具有普遍性。如果我們都處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我想,別說和諧社會的重建,就連我們的基本生活都是問題,我們怎麽能有臉在這個社會上生活呢?
我壹想到它就不寒而栗!